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假简论     
何谓通假?凡本有其字,不用本字,而借用与本字音同音近者以代之,统称之为通假。如此有意背离汉字以形见义的特色的“怪”现象,在我国历史悠久,原因复杂。不自量力,试就通假起源及其发展、通假规律及如何探索通假本字等问题,作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2.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3.
浅说通假     
通假字是通用字与假借字两个概念的简称。通用字,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可以通用的汉字而言。它包括异体字、古今字、同源字、繁简字。异体宇,这很好理解。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两种以上的写法,象“杯”字可写成“盃”“桮”“杯”三种形式。有的汉字甚至多达二十多种写法。如“炒”字,竟可写成“(鬲芻)”“煼”“(取火)”等三十种形体。异体字的通用是不须赘述的。古今字,是汉字发展史上先后产生的通用字,如“县”就是“悬”的古字。“县”在金文里的形体,正象一颗人头倒挂在一根木桩上,造成悬挂的样子。以后有了郡县制,“县”又表郡县的“县”了。后人为了区别“县”的这两个意思,于是在“县”字下加个“心”,写成“悬”,用以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古字通假的社会约定性出发,从声音联系上为古字通假作详细分类,并简述古字通假的通假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学术界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语言实际出发,科学地阐发了古字通假的界说,分析了古字通假的充要条件,论证了具体考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7.
通假,一般人们认为是古籍中音同或音近的文字之间的临时借用,实际上,通假并非都是临时的,它有临时和流行的区别.临时通假字的地位比较低,而流行通假字的地位相对较高,基本上已经跨入了规范字的门槛.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9.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说:“尝以为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守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借为尤要。”(《群经平议·序》)此语甚为精当。要读通古书,要正确阐明古义,不懂得古代汉语中多有文字通假现象,是寸步难行的。但却有不少人把通假到处乱用,此可谓滥云通假。现择其要,例说如下。将异体字视为通假宇,将古籍传抄翻刻过程中产生的形近而讹之字也视为通假字,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11.
识别古籍中汉字的通假,有三种方法:一是以字音考察为主;二是以字义分析为辅;三是以献资料为佐证。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方可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对假借与通假的概念,形式特征,兴衰概况及现实意义作出剖析。  相似文献   

13.
通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通假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广泛地运用着。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古音通假”(通论)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  相似文献   

15.
假借与通假,向来为语言界学人所重视。可是它们的定义是什么,有没有明确的界说,至今却没有一致的意见。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尚待时日。这篇文章的主旨,只拟在个别问题上陈述自已的看法,目的是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6.
1.说同“悦”(yue),愉快。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女同“汝”,(ru),你。例:诲女知之乎?(同上)  相似文献   

17.
“古音通假”是古人用字的一种灵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常遇到这种现象:句中隐去了该出现的字形,出现的却是与它的意义毫不相干的同音或音近(指古音系统)的字,这就是“通假”现象。隐去的字,叫“本字”;出现的代表字,叫“借字”;借字本身的最初意义,叫“本义”;在句中所代表的意义,叫“假借义”。如《楚辞·国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在用字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 ,通假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先从初中语文第一册里看几个例子 :1、“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论语 >十则》)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相似文献   

19.
王小红 《学周刊C版》2014,(9):239-239
假借与通假是古汉语教学中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对教学和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文献参考方法,就二者产生原因、有无本字、产生时间长短三个方面作为辨析基础,旨在厘清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还原二者清晰明了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愈加进步以及社会制度的日益完善,要求语言交际的精确化。今人写同音字往往造成人们理解的错误,给人们的交际带来障碍,给信息的传递带来麻烦;费心、费力、费时,有百害而无一利。是语言规范的重要对象。古音通假,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由于它与今人写同音字有某种类似的地方,从而给一些人当作写同音字有理的借口。因此,弄清写同音字与古音通假的联系与区别,这对深刻认识写同音字的消极影响,提高语文素质和加强规范意识,乃至研究中文信息处理中词语输入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就此出发,主要讨论了写同音字与古音通假的条件、性质、规律和原因等几个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