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动态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1.“化动为静”,了解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画出变化中的不同图形,并逐一研究;从动点、动线到动形,从移动、折叠到旋转,从运动变化(动)中寻求图形间(静)的位置关系.2.用动态思想,“动中求静”,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图形”等为“向导”,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都处于动、静两种状态,动与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化动为静”是解答动态探索综合题的好方法.运动变化的问题是近来中考的新趋向,从动点、动线到动形,从移动、折叠到旋转,从运动变化(动)中寻求图形间(静)的位置关系,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图形”等为“向导”,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对各种动态揣测逐一探究考证、建立起关系式.熟练地驾驭这一类问题的规律,才能降服这一类  相似文献   

3.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几何图形运动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和重点,这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个元素(如点、线、面),或整个几何图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中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解这类问题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动态思维的观点来分析,不被“动”所迷惑,从特殊情形人手,变中求不变,动中求静,抓住静的瞬问,以静制动,把动态的问题转化为静态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找到“动”与“静”的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发现运动中的各个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函数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下面分三类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5.
《海上日出》(第九册)一课,虽无华词丽藻,难字僻典,却生动地展现了海上日出的奇丽景色,充溢着催人奋进的激情,读来如品佳茗,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存的,或以动显静,或以静衬动。课文开篇先渲染了大海的宁静气氛:“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接着描摹太阳“象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的动态  相似文献   

6.
美术作品既是静止的,又是自然界运动美的体现,蕴涵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物质运动说原理。美术教学以辩证的动静说为指导,注重动静的有机搭配,师生的适时互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较好地完成了“美”与“术”两个层面上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7.
刘玉英 《学周刊C版》2011,(11):184-184
“运动产生变化,变化检测能力。”近年各地的中考题中.越来越多考查学生能力的动态题目不断涌现,甚至成为中考压轴题。动态型问题的解决几乎涉及初中数学的全部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动态理解和深刻把握。对于动态型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深入理解运动图形所在的条件与环境.然后化“动”为“静”.采用以静制动的策略.分析找出题中各种图形的结合点.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认真、迅速、准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数学因运动而充满活力,数学因变化而精彩纷呈.动态问题不仅能体现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又是相对静止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解决动态问题可以以静制动,动中窥静,一方面可以将运动过程中的各个时刻的图形分类  相似文献   

9.
由于动态问题揭示了“运动”与“静止”、“一般”与“特殊”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能够考查考生的运动观念、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所以,它已成为近年中考压轴题的命题热点.但由于这类问题运动过程复杂,会出现多种情形,所以学生不易把握运动过程,解题时感到比较困难.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动”中捕“静”,以“静”制“动”,抓住特殊位置,从一般位置与特殊位置的比较中发现方法,有时还需根据特殊位置分解运动过程,合理进行分类讨论.现列举部分中考试题说明这类题的求解方法,希望读者能从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与教法揭示]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记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色,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和鸟的动态美;难点是对句子的理解。作者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和对鸟的动态渲染花了笔墨,做到了静得让人屏住呼吸,动得令人心旷神怡;静时竟在“鸟的天堂”里“看不见一只鸟影”,动时使人“眼睛应接不暇”。这样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动态几何命题的趋势是:运动对象从动点型→动线型→动图型;运动形式从平移→旋转→对称→位似→折叠;蕴涵的函数关系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分段函数.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来看不仅有几何代数的数形结合,还有几何坐标的解析整合,较好地渗透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有较强的综合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动态几何中的函数问题.其基本策略:把握图形的运动规律,寻求图形运动的一般与特殊位置关系,在“动”中探求“静”的本质,在“静”中去探“动”的规律.解决问题时在“动”中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静”中利用函数关系解决几何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诗中之画”和“画中之画”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表现动态美,一是表现静态美。有鉴于此,莱辛说:“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适宜。画家只能暗示动态,而事实上他所画的人物都是不动的。……但是在诗里,媚却保持住它的本色,它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媚(动态的美)比起美(静态的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①莱辛所言“化美为媚”,就是中国的化静为动。在作品中如何化静为动来表现动…  相似文献   

14.
几何中的动态探究题是近年开放类试题的热点题型.解这类题时要切实把握几何图形在运动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探求“动”的一般规律.下面举几例谈谈动态探究题中定值问题结论的猜想与证明.例1已知,M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上的一动点,过M作AB,AC的平行线交  相似文献   

15.
有些几何问题除了固定不变的条件外,还渗透了一些动态的变量因素,给静态的几何题赋予了活力,使几何题的解法更趋灵活.因此在解决动态几何问题时,应该注重动态元素所引发的图形变化过程,动中窥静,静中见静,以静制动,在运动过程中求“发展”.现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蒋文清 《湖南教育》2008,(12):43-44
我们知道,“清”“静”“悲凉”是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特点,把“清”和“静”当成一种美来欣赏好理解,但“悲凉”也成了审美的对象,则有点出乎常人经验。因而如何理解郁达夫对“悲凉”的独特感悟,正是教与学走向深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以运动的观点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而“动”中显“静”的则是图形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产生几何最值问题.本文从中考题中摘录几例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8.
以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问题称为动态几何问题。解决由于运动产生的几何最值问题时,需存“动”中取“静”,抓住图形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静态时刻。近年米,以圆为载体的最值问题频频出现,这类问题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范畴并成为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教学意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并且是许多优秀教师着力追求的艺术天地。研究教学意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为整体美、情感美、动态美。教师创造教学意境需具有“虚静”的心境,视“对话”为理念支柱,以“模糊”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20.
空间动态几何问题及其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几何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推理能力,其中的动态问题,要求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决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与计算,对学生思维层次的要求较高.面对“动态几何”问题,不少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难以下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空间想象能力差,另一方面是难以把握运动变化的实质,即动中有静的规律.同时,“动态几何”问题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运动变化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