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师如何读书?这个问题在教育领域很普遍。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倡导教师读书,把教师读书作为教师成长的第一要务。似乎只要教师开始读书了,就开始成长了;只要教师读的书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快要达成了。其实,这是对教师读书的一个误读,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教师只要读书就可以获得专业发展,读书,对于教师成长并不是万能的。这里其实涉及读书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怎么读?一是要读出"一根桩"。教师读书并不是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环境等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在学校不是读书,而是在看书,看课本和教学辅导资料,整天是"只求甚解,但不好读书",很多学生不是将读书作为一种享乐,而是无形的负担和压力。如何改变学生"只求甚解,但不好读书"的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3.
教书与读书     
小引有人说,教师读书是职业的必须。这话说得真好。尤其是"必须"二字,更是说明"读书学习"应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行为,是教师一定要做的事情。我很庆幸,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如今买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回顾自己做教师之后的成长过程,我的教书生活其实一直与读书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寇章云 《考试》2014,(11):39-39
<正>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成尚荣先生说:"当你把办公桌变成书桌时,你才是真正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他用自己成长的经验告诫我们,读书对教师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读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为深远,有位资深专家说:"读书的确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笔者深有同感,当然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因为,不读书就没有语文学习是语文学习就必须读书!语文教学要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5.
手头这本陈平原的《读书的"风景"》把读书的种种乐趣一一展示出来,读来妙趣横生。在自序中,作者这样写道:"书中展示的,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是经济实用的"指南",只不过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自家兴趣及能力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是,我以为此乃当下中国大学的"关键问题"。"静静地捧读此书,沉浸在诗意的读书的风景之中,一颗心静谧而温暖。在书中,作者既谈到了或正襟危坐、或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是岁月的枝头上开出的一朵朵清新淡雅的花儿,拥有一个美好的心境,不妨从阅读开始。看过一首打油诗叫《怕读书》,诗曰:"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我想,为什么"春天不是读书天"呢?大概是春天百花争艳、草长莺飞、欣欣向荣,如此  相似文献   

7.
经典微博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读书是一种习惯.什么是习惯,习焉不察,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一种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到自己不能察觉的时候,就成了习惯.英国作家毛姆说他喜欢坐在公园的长凳上读诗,这是他读书的习惯之一;欧阳修的"三上,三多"是他的阅读写作习惯;三国著名学者董季直的"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是他争分夺秒学习的习惯;司马光的警枕夜读是他克服瞌睡,增加学习时间的习惯.读书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形成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最终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上海艺术人文频道24日在沪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5月28日起每周一23:30推出读书节目《读书有道》,希望在电子媒介日益盛行的今天,为观众打造一档阅读精品节目,让在沪观众体味不一样的"书生活"。据统计,上海平均每人每年读8本书,读书量位居全国第一,但与欧美许多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欧美许多国家人均读书量为每年50本以上。在24日举行的《读书有道》观片会上,艺术人文频道总监陈雨人表示,制作读书节目看重的并不是绝对的收视率,而是希望能做出自己的格调和品位,传达给观众一种理念:阅读并不枯燥乏味,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充满趣味的生活方式。据悉,《读书有道》栏目组邀请了出版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出谋划策,节目由"会书友""寻书香"和"书生活"三个板块构成:"会书友"为重点板块,采用演播室访谈形式,由主持人与两位嘉  相似文献   

10.
<正>大红大紫非我有,满床满架复何求?人生百样各有得,一世读书抵封侯。这是我就读书问题写的一首小诗。"一世读书抵封侯",在一些大富大贵者看来也许属于酸葡萄心理。不过,与"朝为骄子暮为囚"、欲以读书终老而不可得者相比,一个人终生有书可读,而且能自由阅读,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人各有所求,读书人应以读书为乐。当然,不要读成书呆子,像《聊  相似文献   

11.
<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为阅读的人打开了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阅读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读书形式,区别于其他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是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行为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属于一种自觉的行为活动。人们通过读书使头脑变得充实,使内心变得更有自信,从而远离庸俗和肤浅。知名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境界     
书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宙的精神。莎士比亚说得好:"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尤其是读优秀的书,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生存的自信,做人必备的才智和勇气,唤起我们对生命尊严的肃然起敬。读书是一种精神沐浴。孟德斯鸠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时间,变成巨大享受的晨光。"不是吗?一本好书,虽无声,却有仰  相似文献   

13.
<正>学会阅读才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主体必须通过长期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提高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讲语文,而是要引导孩子读书,是要抓好引读这个环节,让孩子自己主动去读书,自愿去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才会成为一种必然。所谓引导读书就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人的底气哪里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因有着特殊的身份,肩负特殊的使命的教师,读书是不能懈怠的人生功课,更是成长的动力源泉。书是不得不读的"活水"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得不读书。著名语文教师王崧舟曾说:"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文化底蕴怎么修?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王老师在这里明确给我们指出了文化底蕴怎么修的一条路:就是要读书。  相似文献   

15.
宗璞 《辅导员》2012,(Z1):38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  相似文献   

16.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而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那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  相似文献   

17.
<正>读书不是一个新话题,大的有"世界读书日",小的有学校的读书节、读书月。但这里也绝非炒冷饭,之所以下发一个校长、教师读书工程指导意见,是因为我们虽然一再说读书,却并没有真正读好书。校长、教师本应是读书人,现实中却离"读书人"还有很大的距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读书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条,对校长、教师读书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而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读书找结果"的欲望,强化学生"读书长见识"的认识,久而久之,形成兴趣,养成习惯,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一种不是强制而胜过强制的读书力量。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1.激起需要,形成兴趣需要是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小学生的课外  相似文献   

19.
张春华 《语文知识》2015,(4):49-51,2
一、自主阅读应是基于目标的学习行为语文是以阅读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注重日常积累和潜移默化。叶圣陶先生用自己多年的语文实践告诉我们:"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自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教师更多的是做好点拨和发挥引领作用,课堂上教师更要敢于放手,让自主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但是,自主阅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目标清晰的训练过程。洪宗  相似文献   

20.
<正>林语堂在《论读书》中说:"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教科书多是编的,而不是著的,不具有原创性。教科书大都是各门知识的分类整理,可供给一些知识,却难有思想的启迪。而真正的读书,则不同。"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至于此种读书如何进行,"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