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四川纳溪便被誉为了"民歌之乡"。为了把家乡民歌引进课堂,纳溪中学通过遴选民歌教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民歌课堂音乐教学探索,采用民歌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歌、演唱民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起到了传唱纳溪民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同宗民歌是民歌流传中所产生的一种现象,而凤阳歌系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同宗民歌之一。文章首先对凤阳歌系以及同宗民歌的内涵做了界定,继而探讨了同宗民歌的流变形式,从源头、流布与变化三个角度,探讨了皖东地域同宗民歌的流与变,最后深入分析了同宗民歌流变的原因,包括人口迁徙、艺人谋生以及文化融合等。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应。汉族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分析了山歌、号子、小调三种汉族民歌的种类特征,以点到面地概括了这三种体裁的民歌,从而分析了汉族民歌的演唱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民歌的收集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对天津民歌的收集做了分析。通过天津民歌的形成、种类、特点以及传承方式对天津民歌进行介绍,以此说明天津民歌收集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文化变迁视域下皖东民歌的传承与重构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了皖东民歌的类型、特征,从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四个维度探讨了皖东民歌的价值,继而剖析了皖东民歌的生存困境,解读了皖东民歌生存困境的成因,如时代环境的变化、现代文化的崛起、传播方式陈旧,主张从数字开发、教育应用、文化建设以及产业开发等角度构建皖东民歌的传承路径,并提出了皖东民歌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6.
欧媛  王静  尹华光 《教师》2012,(2):121-122
桑植民歌自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有关桑植民歌的旅游活动日益活跃起来。本文通过分析桑植民歌的内涵和旅游价值,提出了以民歌漫画展、民歌体验村、民歌旅游课堂等形式将桑植民歌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贯彻到旅游发展之中,从而实现桑植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代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江苏民歌体现了江南地域文化特色。青少年学习本土民歌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热爱本土文化。学生通过学唱江苏民歌能进而关注民歌文化、感受民歌音乐特点(曲调、语言、节奏等)、体验民歌的自然与纯朴。  相似文献   

8.
陕北民歌是一种区域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思想、情感的结晶。它凭借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质朴而动听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陕北人民将纯朴的方言文化植入到陕北民歌中,使陕北民歌注入浓郁的乡土气息,赋予了陕北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陕北人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陕北民歌中,陕北民歌就是陕北音乐的根,是陕北人民的魂,是陕北文化的典型标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民歌的历史地位、社会功效及民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抢救民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四川民歌再现了四川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其中有不少代表作享誉世界,成为经典。为了传承与弘扬四川民歌,成都市棕北中学初探了如何将四川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之路。即,从不同视角来编写校本教材;应用不同的形式欣赏四川民歌,采用用不同方式演唱四川民歌;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表现四川民歌等。通过四川民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四川民族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体裁、内容、特点,用情感唱出四川民歌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汉族民歌体裁丰富,民歌中的衬词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它与民歌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令人称绝。文章介绍了汉族民歌衬词的分类及其在民歌中的不同作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汉族民歌中衬词的状态以及对其性质的分析。而对民歌中衬词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对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具体分析了紫阳民歌音乐的地域特色和外来民歌对紫阳民歌音乐的影响,论证了紫阳民歌"南北兼容"的特征:既有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民歌的柔美秀丽。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真比较和分析传统民歌与原生态民歌的异同,从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的角度讲明了当代民族声乐继承传统民歌的必要性。又以东北民歌为例,说明传统民歌是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被加以运用的。最后,从六个大的方面深入讲述了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得出当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仍然能从传统民歌教学中得到体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民歌伴随着人的一生,哪里有人民、有生活,哪里就有民歌。民歌是人民生活的镜子,是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的忠实伴侣。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歌发展追述及民歌分类的介绍。展示了历史悠久、丰富多采的中国民歌的恒久魅力。从而肯定了中国民歌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山西民歌的歌唱技巧,追寻和探索山西民歌唱法的规律,在于开拓山西民歌唱法的视野,增强山西民歌唱法的适应能力,从而形成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把山西民歌文化带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民歌起源于劳动,来自社会生活,从《诗经》、汉魏乐府民歌传承下来的两淮民歌,形成以反映民间生活、展示社会风俗、歌咏爱情婚姻为主调。从艺术形式上看,两淮民歌由三言、四言,向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发展,在延续发展中,又出现较多的五句子民歌,从而丰富了两淮民歌的歌体形态。台静农搜集整理的五句子歌体《淮南民歌集》,不仅具有展示两淮风俗民情的民俗学价值,而且具有继承传统民歌艺术表现力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山西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歌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由于近些年山西民歌新作品少,爱听、爱唱民歌的人数减少,山西民歌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振兴和发展山西民歌,出路就在于创新。因此,要在抢救和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在保持民歌"内核"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大胆求新,将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与现代音乐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把发展山西民歌的要求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结合起来,出新人、新作品,激活山西民歌的活力,让市场和百姓重新认识山西民歌,唱响山西民歌。  相似文献   

18.
山西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歌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由于近些年山西民歌新作品少,爱听、爱唱民歌的人数减少,山西民歌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振兴和发展山西民歌,出路就在于创新。因此,要在抢救和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在保持民歌"内核"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大胆求新,将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与现代音乐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把发展山西民歌的要求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结合起来,出新人、新作品,激活山西民歌的活力,让市场和百姓重新认识山西民歌,唱响山西民歌。  相似文献   

19.
民歌是语言民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以冯梦龙《挂枝儿》、《山歌》等为例,可以考察明代民歌中的多种民俗如婚恋民俗、信仰民俗与生产民俗。研究明代民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有多方面的意义:明代民歌与民俗是紧密结合的,对民歌与民俗进行综合考察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明代民歌有助于明代民俗语言的研究;明代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的解读有助于对明代民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21,(6):11-14
音乐口述史的蓬勃发展为凤阳民歌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了音乐口述史的概念与方法,继而以凤阳民歌老艺人、媒体从业人员、政府工作人员、高校教师为采访对象,从音乐口述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凤阳民歌的艺术特征,并总结了凤阳民歌的发展问题,包括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音乐创新存在不足、传承方式单一守旧、目标受众持续减少,最后提出了凤阳民歌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