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就是将教育科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科研的问题产生于学校内部,科研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现代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学校本位的理念也走进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本位的发展呼唤全方位的以校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呼唤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校本教研与现行教研有什么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3.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要求切实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从而达到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实践的融合,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之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新制度,就是基于这一目标而设计出来的新课题。依托科研先导型实验学校建设。探索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新模式.是区域性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5.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为此,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发挥自己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服务与管理中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6.
一、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校本教研”简单的讲就是一种以校为本而进行的教学研究。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教育》2004,(4):11-12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学校教研工作将发生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因此,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成为当前学校良性发展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9.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科研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校为本 ,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多元开放式的教科研机制 ,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校本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一种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本的 ,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进行的 ,以科研兴校为宗旨的科研活动。我们在工作中尝试将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 ,在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中 ,通过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科研人员情境和体验式的平等对话 ,促使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行为的改进。我们逐步探索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新的校本…  相似文献   

10.
学而知 知而行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前营街小学的校本教研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实施新课改,《方案》要求,“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一项着眼于“科研兴校”,能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指的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以解决学校教学实践和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为选题范围,研究成果直接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服务为根本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当前,应怎样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呢?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三位一体”整合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6北京教育(普教版)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迫切需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建立科学、高效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需要各方面人员的积极  相似文献   

13.
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明汉 《中国教育学刊》2003,(12):47-49,U005
以校为本,校本发展,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此理念下,校本科研日见重视。教育叙事研究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科研的可行途径,能有效地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五华区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强自我完善,切实落实“科研兴教”、“教研强校”的教育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建立低重心,以基层学校为主要服务对象,广大教师为主体,主动解决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学校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为使学校、教师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从中得到发展与提升,我校立足“以校为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教学研究为载体,大力加强课程改革研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需要学校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去实践。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指出:“坚定不移地积极、扎实做好课程实验推广工作。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探索以校为本、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教学研究制度,逐步形成教学研究与培训有机整合,保障教师有效提高专业水平的教研机制。”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剐司长提出:“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理论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教师要增强研究的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要加强对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竭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展校本教学课题研究,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是新课程改革工作对我们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我们学校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教研兴校”的工作策略。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中“教研兴校”的工作策略。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落实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务条例中教师职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特别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8.
康燕 《广西教育》2005,(7B):33-34
在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的历史重任,教研工作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教研工作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现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9.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一项着眼于“科研兴校”,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指的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以解决学校教学实践和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为选题范围,研究成果直接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服务为根本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20.
学校制度重建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缺乏对学校教育体制的认真和严肃的反思。教育改革推进困难的症结在学校,根源在体制。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是学校育人功能的重建,其中包括学校外部的和学校内部的改革。重建的方向是:以校为本的学校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建立。面对我国“千校一面”造成的教育实践经验的贫乏以及由此导致的学校教育功能的异化与退化,可能的求解之道是:学校必须建立以校为本的制度,充分尊重不同阶段学校的独立性,脱离行政的控制与干预,脱离应试主义的藩篱,使学校教育回到以人为本的起点上来。基础教育改革首先必须关注学校,尊重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独立的教育价值,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放在首要的地位,恢复学校育人为本的教育功能,还学校以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