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迪 《新闻前哨》2012,(8):96-97
虚假新闻一直是国内外新闻界的顽症。2000年以后,虚假新闻在主体、客体和态势上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本文通过对虚假新闻三种主要症状的分析和揭示,得出结论:虚假新闻态势日趋社会化,并指出媒体有必要与受众达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作用,寻找整治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兰小棵 《青年记者》2012,(16):40-41
近期,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整治网络谣言,对新闻工作者也不无启迪:借助网络,一些谣言和虚假新闻得以迅速传播;另一方面,网络特别是微博的发展,也为查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辟谣提供了便利条件.媒体在近期一些虚假新闻事件中的得失很有研究价值.本文所称虚假新闻,既包括失实新闻(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也包括假新闻(以虚构事实为本源).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5,(7):1-1
近一个月来,全国各新闻单位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杜绝虚假不实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维护媒体公信力的指示精神,迅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虚假新闻屡禁不止,说明这是一个顽症。我们必须出重拳打击虚假新闻,要像抓舆论导向一样抓治理虚假新闻的工作,统筹协调,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4.
虚假新闻,是社会的公害,也使媒体公信力遭到极大伤害,尤如过街老鼠必须人人喊打。对此,全国新闻单位于2010年11月起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活动,对于"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从历史的情况看,我们与虚假新闻的斗争是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冒头就打,也要随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5.
冉放 《东南传播》2011,(10):36-38
当前,受众的认知能力和主体意识在不断提高,典型示范效应趋于弱化,与之同时,价值多元化与价值行为多元化的发展,又使得从业者对虚假新闻典型的认识也是越来越模糊。本文拟从虚假新闻典型的产生出发,探讨虚假新闻典型的价值伤害和危害。  相似文献   

6.
一、2019年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中国的虚假新闻现象似乎进入一个兴盛与衰落的周期之中。经过2017年的一度"沉寂"和2018年的一时"繁荣",2019年的虚假新闻又陷入一种"凋零"的状态。课题组在遴选这一年度的典型案例时就发现,能够进入我们视野的案例不仅数量相当少,而且在典型性上也十分有限。一方面,不能否认近年来持续的虚假新闻专项治理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而另一方面,虚假新闻的"衰落"似乎也是专业新闻业在当下新的媒介环境中日趋式微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传媒法律责任偏轻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虚假新闻出现后,如何追究传媒责任缺乏明确可行的规范,现阶段很难真正追究传媒机构的法律责任。本文分析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依据后,提出可以援引即将实行的公益诉讼制度,切实扩大虚假新闻的监督主体,提高传媒机构的造假成本,促使传媒自觉强化把关,从源头上防范虚假新闻出台。  相似文献   

8.
虚假新闻从来就存在,但时起时伏.现在再次强调整治虚假新闻,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讯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经济的推动,网络传播逐渐成熟,手机等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走进了新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9.
虚假新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本研究对《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99篇年度虚假新闻展开分类分析,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话语实践过程,并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话语分析手段探讨虚假新闻话语和受众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虚假新闻主要涉及8类主体,且受众对名人和奇闻趣事新闻较为偏爱,虚假新闻正是因为受众的这类心理需求,而偏爱在名人和奇闻趣事上做文章,作为受众,面对"猎奇""趣事""名人"的相关信息,应高度警惕其真实性;虚假新闻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建构了受众内心的社会愿景,但这是虚假新闻利用了人们的善良,消费了公众的信任,无论愿景多么美好,离开了真实,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就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10.
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报道,如同病变的癌细胞,颇为顽固。对此,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表示,要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重拳打击各类虚假新闻。去年以来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将整治虚假新闻作为教育重点之一。各媒体也纷纷制定措施,拟定规章,反假治虚。顽症还需猛药医,治理虚假新闻重在强根固本,我们要坚持用法规制度保障新闻的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新媒体和自媒体、社群、平台层出不穷,给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生存条件.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打击和防范虚假新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做好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素养、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媒体竞争时代我们如何堵截假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晚报、都市报、财经报、文摘报等市场化媒体的兴起,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一些虚假新闻、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宣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公布了2011年度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课题,虚假新闻报道的治本机制研究在其列.这么多年来,虚假新闻报道,虽然屡经矫治,却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呈现出了日益频发的态势,仅2010年,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开披露的案例,造成全国性恶劣影响的虚假新闻报道事件就不下数十起,其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价值所在,是传媒人不二的基准价值观。在全行业开展杜绝虚假新闻教育活动,重力整治假新闻,确保传媒业的公信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意义非比寻常。  相似文献   

15.
授普通受众以法律之剑—浅谈规制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虚假新闻中 ,有不少是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如何有效地制止这类虚假新闻 ,已有论者主张受众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本刊于今年第2期发表过《论对新闻“真实性”诉求的主体之变化》一文 ,该文认为这类虚假报道侵犯了普通读者的“一般人格权”。本期刊出的《授普通受众以法律之剑》 ,则从“违约”与“侵犯财产权”的角度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而虚假新闻则是对新闻真实的反动。从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史来看,虚假新闻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严重破坏影响了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因此,我们要将抵制、防范虚假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相似文献   

17.
常晟 《声屏世界》2005,(3):58-58
2005年,全国工商系统结合国务院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重点,确立五种虚假广告为打击重点,积极开展“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整治行动。这五种虚假广告为: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从新闻诞生的第一天开始,虚假新闻和新闻便相伴而生了.无论是横向比较中国和世界各国,还是纵向比较历史和现在的新闻界,都可以看到虚假新闻的影子.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还造成了社会秩序的动荡和受众的不安.本文将以2016年虚假新闻为例,分析其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并力求给出具有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防范虚假新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朱琳 《东南传播》2021,(2):149-152
数字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受众更大的话语权,而传播主体的泛化,在使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言说、评论、转发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虚假新闻。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为例,认为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表现出传播数量多、速度快、内容广、影响大等巴赫金式的狂欢表征。虚假新闻的滋生主要受媒体工作者素养缺失、受众认知心理影响、社交媒体监管缺失、虚假新闻迷惑性、社交媒体开放性、政府信息管控不严等原因。为此,需要借鉴福柯的规训理论并从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三个方面加以细化或延伸,以推动社交媒体信息的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20.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载了《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从桂运波诉《知音》杂志说起》;在第二期又刊载了《虚假报道:侵犯读者的人格权──兼作新闻“真实性”的法律读解》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则》是这个讨论的继续。 本文认为,虚假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有特定指向,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无特定指向,但有严重的危害性。读者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出现后,人们应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 新闻打假的呼声,在中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可谓是历久不衰。然而,回望漫漫长路,新闻打假却遭遇尴尬:面对与己“无关”的虚假新闻,广大受众虽满腔义愤,但更多的是无奈和茫然。虚假新闻就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依然得以蔓延、肆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