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一窍不通,学习成绩非常差,是名符其实的差生。可是在学习之外,他们却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说话办事或参加各种活动时机智灵活,颇有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丝毫不见学习时的迟钝呆滞。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他们中的有些人更是一改在校学习时“无能”的惨状,变得有勇有谋,八面玲珑,有的甚至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类学生,人们称之为“聪明的差生”。对此现象,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头脑还聪明,但是天生自制力差,不爱学习,谁也拿他们没办法;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2.
近日拜读《山东教育》(2002.11.32期)中的一篇名为《“聪明的差生”现象浅析》的文章,不禁为作者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拍案叫好。然掩卷沉思,却觉得作者所说未免有蜻蜓点水之感。难道造成这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乃至于“聪明的差生”屡见不鲜的现象,仅仅是教科书难度过高和部分教师的素质低下的缘故吗?非也,  相似文献   

3.
读了平度市店子镇青杨中学代春利老师的《“聪明的差生”现象浅析》一文(见《山东教育》2002年32期),引发了我的深深思索。作为一个21世纪肩负着教育重任的青年教师,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作为一个每天面对着一群“拥有他们生命最宝贵的时期,但并不全然知晓该时期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拥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的可能,但并不清楚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正处于生命成长最重要时期的孩子的教师;作为一个对教育工作有着近乎神圣责任感的教师;作为一个明知自己所进行的教育工作确实是在“制造”“差生”,却又无时不是在“培养”“差…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看了代春利老师的文章《“聪明的差生”现象浅析》,颇有感触。先前也曾听到这样一则故事:昔日因管班严格而出名的魏老师后来成为校长,老骥伏枥的他积极筹划盖一座实验楼,魏校长为资金四处奔走收效甚微时,却收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老板的慷慨捐助。剪彩时令校长尴尬的是,这位老板却是当年上了老师花名单的差学生……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在诸多报刊都曾刊载过昔日“对头”几年后再次相逢的尴尬情景,相遇往往成了为人师者反思教育、咀嚼人生的“一杯浓茶”。我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不论人之初“善”、“恶”与否,不经修饰加…  相似文献   

5.
6.
付安平 《师道》2002,(7):24-25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可分为正差异(达到基本要求后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和负差异(与基本要求间的差距),通过恰当的教育,负差异可以缩小甚至可以消除。正常人拥有七种智力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此处的差异是指负差异。2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7.
我研究了多年的成功教育,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差生是怎么产生的: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没有一个学生生下来就注定是个差生。所以让一个差生变好真的很简单。  相似文献   

8.
时至今日,甚至在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口语中,“差生”(通常指学习成绩落后者,如果品行也不好,那就是“双差生”了)出现的频度仍然很高,有的学校甚至在年度考核中,专门设有“辅导差生”这一项——甚至每人分配两个名额,按学期与学年考试的成绩,评定辅导“差生”的等第与成绩!我的念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几乎每天回家时,都会说到一些关于“差生”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差生”,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选拔性的教育体制存在。那么“差生”就会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就会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差生”基本上有这么几类:一是不爱学习的:二是不会学习的:三是不遵守纪律的。不论哪类学生,最终结果无一例外地都是学习成绩差。我们也因此把这些学生定为“差生”。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教育学刊》有一篇文章,提出把“差生”改为“潜能生。我为这句话叫好。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能够表现自我,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然而在中小学,“差生”这顶帽子犹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枷锁,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  相似文献   

11.
谈转变差生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决不是个别尖子生的水平,而是全体学生的优秀率。中差生的转变又是提高优秀率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  相似文献   

13.
由于自尊需要和自我现状的差异,在家庭、教师、同伴等多方合力影响下,“差生”往往形成低自尊心理,集中表现为自伤性或自恋式两种不同态度及行为,阻碍个体发展。对于“差生”心理转化工作,教师应为他们设计一套走出自卑阴影的方案,促使其自信、自尊地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4.
“差生”问题是个复杂的现象。它仍然存在于校园之中,且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有必要对“差生”这一特殊话语进行廓清。要想转变“差生”,必先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5.
杨琼 《文教资料》2007,(33):121-122
"差生"一词在教育界已普遍存在多年,"差生"作为一种特殊受教育个体,普遍存在于每个学校中。本文以"差生"这一称谓为线索,反思了我国的教育制度,结合差生形成的原因提出教育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教过的学生颇多,大多数都已忘记,但对每届的“两极”生却印象颇深。对于优秀的学生,人们习惯于锦上添花,而“差生”(学习成绩差或思想品质差或两者均差)人们却颇感头疼,费尽心思。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评价学生“唯分数论”,仅仅因为学生文化成绩落后,就给他们轻率地贴上“差生”的标签,实在让人痛心。  相似文献   

18.
所谓“需要心理饱和症”,是指学生在物质条件富裕、充足、生活在过于幸福安逸的环境中,对周围环境及美好事物缺乏兴趣、失去热情和好奇心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好生”自然深得教师喜爱,“差生”则常被边缘化.教师大多依据作业与分数,对“差生”表达一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焦虑与批评,却没有深入“差生”的内心世界中去考察.其实,“差生”更需要教师的深度关怀,教师对待“差生”的言行尤其要小心谨慎.刚刚结束的教育实习中的一次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山东教育》2005,(21):33-33
我担任了近三届的班主任工作,在管理学生的实践中有过许多心得和体会。现就班主任管理工作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