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白蛇》是旅美作家严歌苓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三个不同的版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女性在文革期间不平常的情感故事。"男性"的徐群珊利用某种权力勾引了处于困境中的舞蹈演员孙丽坤,最终徐的身份暴露导致孙丽坤的精神失常,徐群珊还原为"女性",在医院里陪伴着孙,完成了由"异"性恋转向同性恋的过程。所以,《白蛇》也一直被视为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小说。然而,如果仅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以复调式的笔法,通过对传统男性拯救女性模式的反叛和对女同性恋的大胆、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孙丽坤、徐群珊两位女性在文革时期的中国的生存发展状态,用丰满、完整、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对中国以往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叛。在人物关系层面,小说用大量情节呈现了女同性恋的生活细节,是同性恋题材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郑峻 《文教资料》2010,(4):52-53
由于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的不同.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交际风格中的言语差异.因此产生了“男性语言”和“女性语言”这两个概念。“男性语言”冷静客观,“女性语言”充满感情.它们在交际语境中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也给两性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  相似文献   

4.
“家”是印华女作家的书写核心,它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在不同层面隐示着印华女性的种种归属取向:对于家国意义上的大“家”,在印华女性学中,表现为以印尼为家;对于化意义上的“家”,它指向以中华传统化为核心、杂糅了印尼传统化的化之家;对于在两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家”,它包含了女性的爱情理想和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在她们的学中则表现为女性对婚姻之家的自觉维护和归依。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女性文学始终贯穿着女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主题。在这近百年的探索过程中 ,女性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 70年代未探寻“与男人一样”的作为“人”的价值阶段 :二是 80年代探寻“与男人不一样”的作为“女人”特有的价值阶段 :三是 90年代以来探寻“与别人不一样”的作为“个人”的价值阶段。从不同阶段的女性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中 ,可以透视出 2 0世纪女性作家在崛起及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女作家由于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小说的主题指向便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女强人策略”作为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小说主题指向之一,比“五四”时期更大胆、更深刻地表现了知识女性在事业与婚姻家庭关系中所处的两难处境和复杂的感情世界。本文通过对两个时期作家作品的比较、感悟,揭示出女性独立的意识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使女性向以家庭为手段、贤妻良母的女性价值所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7.
“自然”和“女性”是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两个重要主题,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研究华诗中自然和女性的关系,以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探索其不同类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揭示华兹华斯在女性主题诗歌中流露出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女性诗歌”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而出现得比较早,中国则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启发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的。但是,中国的女性诗人在接受西方诗歌的同时也进行了思考和发展,使得中国的“女性诗歌”更为成熟、冷静。本文试以美国自自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中国“女性诗歌”的领军人翟永明为例,从“女性诗歌”的题材、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几个方面将中西“女性诗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0.
主要采用“心理契约问卷”和“工作满意度问卷”等工具性量表,对182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心理契约现状及其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契约总体水平属于中等偏上,“企业责任”明显高于“员工责任”。(2)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契约总体水平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工资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员工责任”因学历层次的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3)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总体水平属于中等偏上。(4)不同年龄阶段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及“晋升发展满足”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学历层次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薪酬及环境满足存在显著性差异;已婚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晋升发展满足”水平显著高于未婚者;不同工资收入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晋升发展满足”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5)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其包括的任务自主满足,薪酬与环境满足,晋升发展满足和上级指导满足四个维度与心理契约均存在显著相关。(6)上级指导满足和晋升发展满足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契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天鹅》和《红字》中,安徒生和霍桑塑造了两个在残酷的生存状态下而失语的女性形象。然而在体验了人的生存状态——“烦”“畏”“死”之后,女主人公艾丽莎和海丝特又苏醒过来,获得重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阅读对象,不同的人物形象,然而她们却都有着共同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戏曲文本中隐含着一条“弱女蒙冤告状”的线索,这条线索既是中国古代女性悲苦生活的写照,也是她们为自身不断争取更高生活质量的见证。以此为镜,不但可以看到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为自身所争取的不同的生存空间,可以看到女性命运的“变”与“不变”,还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到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女性文学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而成长、发展。文章通过“人的觉醒”、“自觉掩藏女性身份”、“女性的觉醒”三个阶段来阐述女性文学在百年间所走过的艰辛之路,并指出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中,不应以诋毁、反叛男性为宗旨,而应与男性和谐相处,才能达到最终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14.
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女性“孕育”和“生产”人的生命的表述确实是比较稀缺的。而且,在男女作家那里,这类表述又涂抹上了不同的性别印记。为此,笔者在这里要探究的是:男性作家以什么态度表现女性“孕育”和“生产”时的形象?而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又树立了“自己”怎样的“孕”“产”形象?  相似文献   

15.
水意象的女性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与水具有隐喻的互指同一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女子的“水性”内涵融进了不同的时代意识、审美精神。选取五个最具代表性的词——“女娲”,“云雨”,“水性杨花”,“红颜祸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从女性文化学的视角,来解读、揭示水意象中某些被遮蔽、被压抑、被忽略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6.
“归”字在《诗经》中,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描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三个片段:结婚、回娘家、被弃。本文试图从“归”字在《诗经》中的不同含义入手,结合《诗经》文本和其他一些先秦典籍,探讨其时女性的一些婚姻状况。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一个格外关注女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将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归纳为“妖冶放荡型”和“柔慈博爱型”,并结合郁达夫的生平家事,指出郁氏小说中女性形象是与其幼年家庭的三个女性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浒传》中三类女性人物形象的剖析,论证了作者在书中所表现的“女性祸水观”、“天理与人欲的矛盾”、“男尊女卑”等落后的女性观,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宗法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造成了对不同性别人物形象所采取双重评价标准和不同价值取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两个文本,具有女性书写的不同维度,体现出她们的个性特点。《工作着是美丽的》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是生动的、可触摸的女性人生体验,在表层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女性个人叙事的内核,是一部以“个人记忆”叙述知识女性自我成长经历的朴素的女性文本。《青春之歌》却并非来自作者自我人生体验的“如实”书写,女性自身的经验被置于以政治为中心的男性主义话语场后,本真意义的“女性自我”已不能完整的“呈现”。作品叙事视点的选用不是纯粹“女性本位”的,女主人公的“成长”,也是建立在作者对其主人公性别身份的部分扬弃和阶级、民族身份确认上的。但无意识潜文本对叙事者性别经验的“泄漏”,又使它在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背后,隐含着女性话语的某些痕迹。  相似文献   

20.
一般情况下.“先生”是相对于“女性”而言的,是女性的“对立面”,可与“女士”并列使用。如萨达特在《和平属于我们大家》一文中说“女士们,先生们,和平不是在几行官样文章上签个字,而是重新撰写历史”(《著名演讲辞鉴赏》第33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就是明显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看,称女性为“先生”似乎就犯了逻辑错误。但在报刊上。却又常可看到用“先生”称女性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