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鲁迅先生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写出好文章尤其是修改文章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大家最为熟悉的鲁迅名篇为例,通过对手稿(原稿)和发表稿(定稿)的比较对照,来直观地"看看"鲁迅是如何精益求精地修改文章的。一、删繁就简,力求简洁精炼  相似文献   

2.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在谈到藤野先生为他修改的讲义的下落时说:"不幸十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鲁迅所说的迁居是指1919年回绍兴卖掉祖居,接全家迁往北京一事.不过,据鲁迅博物馆资料室负责人杨燕丽介绍(文章题目为<关于"医学笔记">,见<鲁迅研究月刊>1997.1),这些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并没有丢失,而是完好无损地保存于鲁迅博物馆中.1994年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专家确认组鉴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3.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经过。文章最后交代藤野先生亲自修改过的医学笔记不幸遗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写作时有个习惯,下笔前深思熟虑,落笔后一挥而就。但他写好之后还是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他的《藤野先生》一文精心修改润色之处竟达一百三十多处。这里择要略作分析,对我们学习写作不无益处。一、用词更通俗准确。如:①(希)请全数到会勿漏为(幸)要。②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正)换它。  相似文献   

5.
鲁迅曾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自己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由此可以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向来是比较多的。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6册教材正本共选鲁迅作品6篇,分别是:《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雪》,平均一册一篇,可以说是作家当中最多的,因此也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在学习和理解鲁迅作品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多也对鲁迅作品感觉比较难教,教浅了,文章讲不透;教深了,又怕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该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关系呢?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谈谈鲁迅作品教学的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鲁迅散文中的"贴着人物写"法,能用动作、语言等细节塑造儿童、少年形象,表现童真童趣和少年情怀;2.了解幽默的原理,并在生活和写作中实践。【教学现场】一、导入师:进入初中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鲁迅的文章?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课本中,学生们学习最多的大师作品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或在嬉笑怒骂中激扬文字,或在深情回忆中缅怀人物,或在风雨如晦中憧憬未来……如今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可他的文字却仍熠熠生辉,《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经久不衰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位初三学生给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辑来信,说他平时酷爱文学,最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在阅读课文时,“发现错字连篇,影响阅读”,举的例子有:1.冬天冷得利害(厉害)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稀)3.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糊)4.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其实)这位同学读书很细心,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尽管是面对名家名作也敢于怀疑,列举的“错误”除第四个是词语的误认外,其余三个都值得探讨。当然,“错字”“别字”在  相似文献   

11.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满怀深情地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  相似文献   

12.
鹭焱 《初中生》2007,(4):14-17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13.
此系藤野先生(鲁迅名作《藤野先生》中人物原型)得知鲁迅去世后写下的追忆鲁迅的章。  相似文献   

14.
张凤英 《语文知识》2005,(10):28-28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因为芦荟和龙舌兰外型酷似,都是常绿植物,叶肥厚,大而尖,边缘呈锯齿状,所以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藤野先生》和《呐喊&#8226;自序》中两次披露过他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出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本文关注并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我到仙台去寻访鲁迅的足迹。日本鲁迅研究专家、原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仙台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现为仙台市鲁迅显彰会干事、长野经济短期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菅野俊作先生,陪同我参观访问了仙台,为我提供了有关仙台和鲁迅在仙台的宝贵史料,使我对鲁迅的“弃医从”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朱舜水其人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文章不好读。如《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颇为费解。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了练习题 ,问 :“无非”是什么意思 ?“这样”指代什么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法国留学生”的丑行。遇到好几套考卷 ,都考了此题 ,答案都同上。我认为这是一个流行的错误 ,这个答案似是而非。“这样”在文中并无确指。理由如下 :一、标点符号是最直接、最明确的证据。原文“这样”之后是句号。如果“这样”是指代下文 ,那么“这样”之后绝对应用冒号 ,用句号就不是指代下文。请看下例 :美国人也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