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懂而不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程序性知识学习中"听懂"境界与"会做"境界的不同。为了实现从"听懂"(意义建构)境界到"会做"(能力生成)境界的跨越,学生一般需要经过"初级和高级获得、熟练、保持、迁移和调整"等五个具体阶段(或五种学习境界)。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的内在原因,并在实践中寻求消除"懂而不会"现象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2.
“懂而不会“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典型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道题,问学生懂了没有,学生回答“懂”了,可是在做练习或做作业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时,却又做不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这种现象.但由于这一现象涉及数学学习的诸多方面,笼统地研究难免泛泛而谈,对实际教学缺乏指导价值.本文选取从教师教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学习中经常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通过课堂实验创新、分组实验优化等实验教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一、"懂而不会"的界定学生听讲能听懂、基本题目会做,但知识的巩固、迁移却没有到位,所以碰到知识的应用层次的题目就无法准确、迅捷完成,也就是所谓的“懂而不会”.“懂而不会”指的是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常用技巧,却不会解决问题(包括习题或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生“能听懂课,就是不会解题”.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搞好农村高中数学教学,探讨农村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对学生的“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悟性培养与数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即人的领悟能力.学贵有悟,领悟是学习的高境界.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悟性——一教就懂,一懂就通,一通就能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能“心到”、“开窍”.而现实往往很难如愿,数学教师对此的感受更深切.学生若具有了较强的领悟能力,教师则毋需喋喋不休地分析、挖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比较、分析、概括,进而获取更深层次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并发挥出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郑六琴 《考试周刊》2009,(37):100-100
如何才能搞好数学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忽视数学教学的规律,教学不得法,教学质量差,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负担过重,造成“高分低能”、“两极分化”等现象。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教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觉得高中数学特别难学,学不会,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好的课堂应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情的真正把握。而现实备课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往往是靠经验、凭感觉,容易出现“会了还讲”“不会也讲不清”等低效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做一些课前的调研与预设。课前调研可以从调研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困难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程邦华 《教育文汇》2014,(11):39-40
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物理这门课,一听就懂,一考就糟”。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不认真听,知识掌握不牢固然是一方面,而教师也应找一下自已的原因。本文从教师角度,分析一些出现该“异常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东北师范大学王小英教授在一次讲座时提出了教学的三重境界,即“第一重境界:授人以鱼;第二重境界:授人以渔;最高的境界是悟其渔识.”说得更简单、明白一些就是:在教学中,第一境界是教师给“鱼”,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是给“渔”,即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给学生基本的、普遍的、典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内化,形成自己学习的技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领悟出新的“捕鱼方法”及学习的内在涵义,即“悟其渔识”.  相似文献   

10.
“稚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把熟悉的当成陌生的,把再次授课当成首次接触.设身处地揣摩切合初中学生心态的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探索者、引导者和领路人,同时教师还要能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考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遇到什么问题。会想些什么,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对哪些知识的学习会出现困难和疑惑,哪些问题便于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解决.哪些问题的提出将引起本节课的高潮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才能更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具备“稚化”艺术.就能使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稚化”的目的是求得与初中学生的思维“同步”,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懂而不会”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教师的“教”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一节课下来.很难一直集中注意力听讲。尤其是课上教师枯燥地讲解和练习.只是进行知识传授并且长期使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渐渐丧失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就能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学习.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落实课堂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唐慧敏 《考试周刊》2012,(87):124-125
在Web2.0时代,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我们都无法逃避信息时代。这些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高低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来追求“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的境界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作者经过教学的尝试发现学案导学法对达到这种境界有一定的成效。“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懂而不会”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教师所讲或能看懂课本内容,但课下自己一做就错或根本不会的一种无效的教学现象[1].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不高、思维品质差,如思维发散性和深刻性不够、思维灵活性不足、无批判性思维等是造成“懂而不会”现象的重要原因.对不同题型加强训练,则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顺利解出题目,消除“懂而不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会将“1”生成为“1+1”等.实际上,形成这一现状的责任不全在学生,主要在于教师.最近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课大赛,许多课只是“知识+方法”的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取是告之,缺乏生成性;方法的获得是操作,缺乏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而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的逻辑思维很强且复杂,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所以,高中数学总是会让学生烦躁,认为高中数学如同“原味饼干”,以至于大多数高中生都讨厌数学,都不能学好高中数学知识。而“开放式”教学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就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开放式”教学进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试卷讲评课是教师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课型,其目的是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然而,试卷讲评课却成为困扰许多数学教师的难题.其主要现状表现为:教师吃力,学生心烦,课堂氛围枯燥沉闷,讲评效果不尽如意.最令人悲哀的情况莫过于讲评后,做错的学生依然“重复昨天的故事”,再次出错.怎样解决试卷讲评课中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呢?笔者围绕“提高数学试卷讲评有效性”这一话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复习就是再现学习过程,将已学知识加以梳理,纳入整体系统之中.复习课是教学诸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然而,复习课在教学中并不讨人喜欢.复习课,目前有两种偏向,一种是不进行知识技能的整理,以题海代复习.另一种是复习整理干巴巴,学生不爱听.与新授课相比,师生都不钟情复习课,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  相似文献   

20.
狄步昊 《考试周刊》2013,(69):144-144
构建“自主互助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而将其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从而真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乐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课时所限,教师难以真正“让出”课堂时间。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一课为例。谈几点作者以“自主互助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