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薛和平 《语文知识》2014,(12):41-43
对联内蕴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国粹,也是诗词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更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对联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历久不衰,既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真可谓“对里有日月,联中显乾坤”。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领域是很广阔的,德育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隋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至语言、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追随。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3.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理应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导语进行渗透,可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的分析中渗透,可引导学生思维;在改善课堂教学总结中渗透,可提高概括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可使文章美起来.总之,学习对联,不仅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其文学审美品味.  相似文献   

4.
林聪华 《教学月刊》2006,(10):17-18
初中语文学习是介于小学和高中之间的桥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更要有务实的精神,故弄玄虚不如“真材实料”,急于求成不如慢火熬炖。总之,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怎样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有所乐”,而且“学有所得”呢?笔者结合新教材,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对联、谜语等都是初中学生乐于接纳的文学样式。通过几年的摸索和教学实践,我把对联融进了语文课堂,使之成为一种富于个性的教学方法和充满语文味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深刻地感觉到.当前,语文教学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形式与内容上的更新,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去审视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并就此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8.
9.
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重功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情绪体验过程,它对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 感悟人生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一种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形式美观的民族文学式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学校生活为题材编写对联,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还能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成海梅 《考试周刊》2011,(91):54-55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而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中华文化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学习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徐佳慧 《学语文》2014,(3):72-7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然而传统教学三中心依然大量存在于语文课堂。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同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学形式,语文教师恰如其分地选取对联,恰到好处将其介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仅可以浓厚语文课堂的“语文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纵横拓展,谈古论今,提高语文素养。现以阅读教学的几个环节和作文教学的几种表达形式为宇,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语言魅力的对联与语文教学也息息相关,首先,借助于课文中引用的对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深切的感受到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再次,借助于对联的学习,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获得欣赏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上。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6.
陈天波 《中学文科》2007,(12):118-1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对联,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对联,结构整齐,音韵和谐,集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于一身,对于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颇具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对联,是立足字本位理论和语感学理论,同时,也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编排的要求。具体教学中,可通过一字一联、一句一联、一课一联等方式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全体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对语文教学现状发起了全方位的变革和冲击.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深刻地感到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形式与内容上的更新,而应该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去审视语文教学,关注语文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现有的媒体设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器材、网络媒体等,从音、形、像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语课程的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有着十分准确和科学的阐释:“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正是基于此点,决定了在语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以一颗充满人关怀的心去感受,体验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