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笼统地谈论电影与梦,不免使人产生困惑。个中原由在于,作为复现现实物象的纪录影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片、科教片等)与梦的变幻不居有较大的抵触。然而,当把论题限定在电影艺术或叫做艺术电影的范围之内,电影与梦的联系则自然地凸现出来。无怪乎一些文艺理论家和电影艺术家视电影艺术为“梦的显现”(苏珊·朗格),“一部影片就象对一个梦的不自觉的模仿”(路易斯·布努艾尔);也不难理解一些批评家指责某些影片在“制造幻梦”,是“白日梦”的良苦用心。面对这种尖锐对立却前提一致(即都承认电影艺术与梦的密切关联)的理论和批评现象,从一个整体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电影翻译是将影片从原版片的语言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即通过字幕或配音成为另一种语言的影片,从而使另一种语言的观众在欣赏影片中,对电影的内容能有更准确的理解。在电影中,相当程度上存在和体现着不同地方的文化,因此,在电影翻译的文化传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语域理论在电影翻译中则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语域的角度来对一些经典电影的对白翻译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3.
电影《霸王别姬》产生于中国电影风格“第五代”向“第六代”转换的夹缝之中,关于影片的评论众说纷纭。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程蝶衣的角色分析,来探讨影片中人物的性别错位和对“英雄主义”的消解,从而引人深思地提出这种文化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传统文化的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现实主义影片一探索片一娱乐片”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有歌舞片、历史片、革命片、生活片、儿童片、探索片和娱乐片七种类型。其中,探索片和娱乐片最值得研究和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先锋性,表达人文关怀,凸显娱乐性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其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有利于探索和揭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薛铃 《文教资料》2012,(17):43-44
电影片名是影片的“标签”,承载着宣传、推销影片的功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观众了解其内容,对一部电影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存在着“一名多译”及“错译”等诸多现象,对电影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基于电影片名翻译的基本方式,通过对电影片名译名进行分析比较,提出电影片名翻译的三个原则和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奥斯曼·森贝所导演的电影《马车夫》被公认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非洲电影。它开启非洲电影的先河,在诸多方面展现了独特色彩。影片中的音乐以非洲传统音乐为主,音乐运用极富非洲特色,为影片树立鲜明的非洲身份。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电影推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聚焦《马车夫》这部影视作品的音乐应用方面,探寻第一部非洲电影的音乐特点,及其在影片中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弋亚娜 《考试周刊》2013,(73):19-20
西方现代奇幻文学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在20世纪后半期风靡全球,成为大众文学的一种主流形式。这部在2004年根据丹尼尔·华莱士小说改编的电影《大鱼》("Big Fish")极具奇幻色彩,在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中,在"幻想"与"现实"穿插交融的影片叙述中,从成人的视角让观众经历了一场奇幻、冒险的旅程。本文从西方现代奇幻文学视角对《大鱼》这部电影进行分析,探析影片中所蕴涵的深刻寓意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音乐叙事在电影中的发展,分析音乐在电影中扮演角色的改变,探讨音乐对电影能够产生更多可能性作用。并以中外代表性影片为例,详述音乐在电影中运用的多样化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9.
《江苏教育》2012,(Z1):70
电影是观赏的艺术,是大众的艺术。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都喜欢看电影,但不一定都懂得怎样欣赏电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电影欣赏是怎么回事。电影欣赏是观看影片时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观众按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对影片内容作出一定的理解,获得一定美感享受,我们将观众在观赏一部影片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感想与体验、欣赏与鉴别的精神活动,称为电影欣赏。电影欣赏不同于读书看报的精神活动。因为在欣赏影片过程中,感情多于理智,随着银幕上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感人的生活场景的展示,观众就会进入一个生动  相似文献   

10.
作为类型片中极有地位的片种——西部片电影,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西部片在中国并没能够真正成熟起来。影片《无人区》算是一次对国内电影稀有类型的勇敢尝试,是一次对美国特有类型电影的借鉴,更是一次西方类型电影的本土化诠释。  相似文献   

11.
杜艳霞 《海外英语》2014,(10):36-37
难道历史片与好莱坞不可能结盟?最近你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吗?你喜欢它吗?你认为它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吗?最近的好莱坞历史巨片《300》就引起了争议。历史影片 有人说,并没有所谓的历史电影。这是因为,一部优秀的好莱坞电影需要有一位英雄和一个恶棍。电影情节需要这位英雄在影片结尾处依然活着,而恶棍则会死去。  相似文献   

12.
沈鲁 《教师博览》2022,(2):66-68
<正>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为亚洲电影捧得第一个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大奖。时至今日,《罗生门》最值得回味的总是影片玄而又玄的电影主题,仿佛电影艺术世界的大师级人物总是绕不开主题设置上的现代哲学意味。从影片诞生至今,人们对黑泽明试图阐释的哲理充满了无尽的解读:"那片树林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习惯知人论世的我而言,  相似文献   

13.
电影《那时风华》是一部以三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最终创造一片绿洲传奇的感人事迹为蓝本进行创作提炼、艺术加工而成的主旋律影片。影片还原了塞罕坝人战天斗地,将荒漠沙地变成生态绿洲的艰辛历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劳动精神。在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越来越以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作出有力的诠释与表达,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既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也是主旋律电影的时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僵尸片"在当代港产电影中极具重要性。其中,僵尸形象所携带的文化意蕴展示出港人独特的心理景观。此类影片产生于中西文化的强烈撞击中,反映了港人在无根、漂泊的生存状态中,追寻中国传统的努力。而这种对传统的继承,并不是以排斥西方文明为前提的,相反,其中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5.
当下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创作方兴未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对近年涌现的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进行研究,分析了合拍模式对军事题材主旋律创作所带来的重大改变,探讨了以徐克、林超贤为代表的香港导演对军事题材主旋律影片的创新,同时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对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创作带来的变化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今天.双语时代》2010,(2):130-140
已经过去的2009年电影市场一片火爆.至今仍余温未了.年末的贺岁档各大国产影片争先恐后要分得一杯羹。《花木兰》、《十月围城》、《三枪拍案惊奇》以及周董的《刺陵》.无不赚足了人气.票房也是全线飘红。不过,纵观国内的大片似乎鲜有吸引大票死忠粉丝追随的系列电影。像好莱坞系列电影一出炉.就有影迷掏钱进影院.就连影片周边产业都是红火非常。  相似文献   

17.
《穆斯林的葬礼》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影片上映二十余年来,一直没有引起媒体大众及学界应有的关注.深入研读电影与小说文本,影片在片名的定夺、影像空间的构建、人物角色的安排与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忠于原著,在直译式改编中凸显了主题,在删减情节中产生了创造性背离和消解性背离两种不同的效果,原著结尾的消解性删减削弱了影片的精神内核,但即使这样也没遮住其清雅隽永的佳片本色.  相似文献   

18.
赵其坤 《上海教育》2013,(25):76-77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富春山居图》,引发网友们争先恐后的吐槽,恶评一片。这部影片围绕国宝级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讲述了一个离奇故事,用美女、香车、美景填满观众对奢华生活的想象。在对影片评头论足之余,可曾有人好奇过国宝《富春山居图》到底是一幅怎样的传世名画呢?  相似文献   

19.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玲 《英语广场》2024,(11):39-42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其对外输出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而翻译质量影响着文化输出效果。因此,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研究以及提高电影字幕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目的论三原则出发,以影片《西虹市首富》为例,探究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及增译法、减译法和转换法等翻译技巧在该影片字幕中的运用及产生的效果,旨为未来同类型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