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休谟延续苏格兰情感主义学派的路线,认为道德不是依据理性而是依据同情这种特殊的道德感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同情伦理学。休谟首次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所说的"同情"即今天心理学中的移情,是人的一种天性,是社会关系的粘合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靠理性的社会制度和法制建设,还要关注人们的道德心理发展,提高人们的移情能力,因为移情可以赋予社会文明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2.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在构建其情感主义伦理体系时,首次将"同情"概念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研究,使他成为同情伦理学的先驱。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禀赋与生存需求,是道德的基础与判断的标准。但由于休谟的同情原则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因此,他想调和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是很难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相似文献   

4.
王瑾 《文教资料》2009,(8):89-90
休谟在继承前辈的同情伦理思想的基础之上,赋予了"同情"新颖的内涵,并将其地位提升到了人性论的高度,将同情视为人性第一原则.同情是人和人之间情绪和情感的互相感应、传递."同情理论"是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集中体现,但其也有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休谟对道德导源于情感的论证以及对同情的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轻道德情感培育的倾向,具体表现在道德教育的课程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法的灌输化等方面。这种倾向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混淆了理性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休谟从情感主义的立场出发,探究了人性中同情的根源、发生、作用等,揭示出同情是维系人与人情感共鸣、相互理解的关键,借助人特有的同情,个体的人能与社会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休谟同情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因果联系原理是休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休谟否定从理性推理和经验归纳得到因果联系。他在经验和习惯的基础上从人性角度建构了他的因果联系原理,这是休谟理论的独特之处,这一原理终结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引发了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并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休谟把美视为主观性的存在,艺术美不过是鉴赏者心中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艺术美的存在与艺术品本身又存在密切联系,对于规则的应用,对于自然的表述,对于材料的整合,对于创作者内心感受的物化都能够影响到鉴赏者的情感。鉴赏力有精致与粗俗之分,蕴涵于艺术品中一般性的美能不能被体验,与鉴赏者的气质和主观意向有关。  相似文献   

9.
同情伦理学对同情的认识有两种取向,一是将"同情"视为一种自然的天性,二是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或自我反思能力形成的与当事人相类似或一致的心理倾向。同情被认为具有理性较少具备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同情的有效发挥却是有条件限制的。教育直面多样的、具体的生命,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成为必须,同情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情伦理学的同情观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体间人格的差异,将主体性推至极端。从同情伦理学中汲取其合理成分,需要基于教育的立场,重新理解同情的内涵,辩证地认识同情的教育意蕴,并帮助教育者拨开同情的迷雾,在实践中展现同情,体验同情带给人的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休谟始终认为 ,在人性中自爱和仁爱同时并存 ,但比较其前期著作《人性论》和后期著作《道德原则研究》可以发现 ,他的人性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这种不同是由两部著作各自的立论意旨和论述主题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同情”是一种审美现象,在休谟的美学思想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未引起美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试从同情与同情心的区别,同情与审美、与功利以及与审美趣味之关系的分析,客观评价休谟的“同情与审美”的美学思想,及其对后来美学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同情是休谟正义思想乃至整个道德理论的中心概念,"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对公益的同情使人们得以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并引起人们对正义的赞许和对非正义的谴责,籍此来维护正义规则。由于正义的作用在于稳定财物占有以维持社会秩序,其中对人的利益的关切与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保持了一致,即自爱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体现了休谟正义思想中的自爱论倾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休谟《人性论》的第三卷正义与非正义的有关论述。从书中提到的人类情感的某些舍远图近的倾向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我国当前公务员队伍的突出问题,提出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即:完善法律、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把关、政治承诺、加强培训和学习、培育良好的行政组织文化。并对《人性论》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部分某些笔者不认同之处,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女性数学刻板印象抑制了受威胁个体下前额皮质、左下顶叶皮质、两侧角回等数学学习时所用脑区的激活,激活了与情绪加工有关的脑区扣带前回腹侧;刻板印象威胁使受威胁个体终止对其学业表现的监控,进而从学业表现中脱离出来;刻板印象威胁导致受威胁个体对自我控制进行不恰当地调节,从而把其影响外溢到与当前刻板印象无关的任务中.未来研究应加强刻板印象威胁影响社会任务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整合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的行为研究与认知神经研究各自获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决策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成为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就其本质而言,校长决策是一个默会过程,其自身逻辑和运用方式都是默会的,因此,从意识维度、行为维度和认知维度来分析默会知识,则为探究校长决策的内部发生机制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这对探究校长决策的现实路径、提高校长决策水平、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提升学校管理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岳霖和冯契均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分别对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文章分析了两人对休谟问题的各自解答。金岳霖致力于形而上学的重建,论证了归纳原则的先验性和永真性,从而说明了人们可以获得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冯契提出时空形式和逻辑范畴,认为形式逻辑的原则和辩证逻辑的接受总则为普遍有效的知识提供了逻辑上的担保。冯契和金岳霖的解答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启蒙时代产物的休谟哲学通过对人类知识起源的考察,提出不可知论的观点,休谟把因果关系看作心理习惯的产物,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对宗教的起源扣各种证明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坚持情感主义道德观,他以批判的精神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对康德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中的怀疑思维和批判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受闵斯特伯格的影响,形成"绝缘说"的美学思想,构建出一个唯美的大同社会。他以同情的眼光欣赏世间万物,更好地感受事物的美。在他看来,同情与绝缘两者互相依存,移情共感能达到物与我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启蒙时代产物的休谟哲学通过对人类知识起源的考察,提出不可知论的观点,休谟把因果关系看作心理习惯的产物,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对宗教的起源和各种证明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坚持情感主义道德观,他以批判的精神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对康德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中的怀疑思维和批判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