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徽州民歌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一方面,保护和传承好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富财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作为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也应成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现存徽州民歌传承人的基本现状,包括数量、生活状况、传承活动等,肯定传承人在徽州民歌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同时提出徽州民歌所面临的传承危机并分析其成因,思考并给出对徽州民歌传承人保护和传承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地方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音乐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音乐教学作为民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将声乐教学和地方民歌传承工作结合在一起,落实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共存的一种声乐形式,这种蕴含时代特征的艺术通过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了蒙古族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进行研究,首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与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传承中的地域风格形成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锣鼓草歌为例对川北民歌的特点、现状进行了研究,针对民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保护川北民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并对传承与保护川北民歌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种瓜调》到《龙船调》,研究传统民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能够保证传统民歌发展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传统民歌的传承、传统民歌的发展以及传统民歌的创新。以上三个方面能够充分概括我国传统民歌在实际传承发展中的过程以及发展规律,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情况对其展开创新,这种方式能够保持我国传统民歌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吻合性,保证我国传统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6.
"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在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价值研究"是国家社科部课题《广西民歌传承人保护机制与方法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建设,本课题以民族音乐表演方向《民歌演唱》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于本土民歌传承人的培养问题,探索在高等艺术院校如何教学才能有效培养本土民歌传承人。本文通过对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内涵的阐述,论述其在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应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依然非常的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河北地区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河北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要为珍贵的民歌艺术拓宽传承路径和发展平台.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因而也为河北民歌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路径,注入了发展动力.所以,借助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河北民歌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强河北民歌的宣传力度,加快河北民歌的传承力度,具有积极的实践成效.在本文的研究中,着重对群众对河北民歌文化传播传承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群众文化活动对河北民歌传播传承策略的探讨,以期通过强大的群众力量来推进河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郝烨萌 《科幻画报》2023,(3):279-280
本文以山西左权民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数据背景,探讨了左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通过对民歌的文化内涵、传统特色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研究发现,大数据技术能够为左权民歌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播提供强大支持,从而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探索了大数据与左权民歌传承的深度融合,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今。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中华民歌,却缺乏滋养其蓬勃发展的土壤和氛围,大量反映历史故事、人物和人民生活的民歌正逐渐被人民所淡忘并失传。笔者通过将民歌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民歌的好奇和兴趣:让他们感受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歌歌词、曲调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之情.让民族文化在民歌学习中永久传承。  相似文献   

10.
民歌作为民俗文化中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属文化系统即精神文化范畴。通过繁昌民歌田野调查实践,对繁昌民歌中包含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中呈现的民歌进行详实梳理并例证了二者的密切关联。民歌记录历史、承接文化,映射着丰富多元的民俗,民俗文化则是民歌传承中重要"物"的载体。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民歌"活体传承体系",将开展民俗活动与传唱民歌链接起来共同发展,才是民歌康健"传承"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李鑫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00+202-200,202
本文通过近年来原生态民歌热的角度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进行阐述,进一步了解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状态;通过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特征的分析,加深了原生态民歌对民族,地域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也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巢湖民歌在原生语境下的生存现状和社会功能,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记录并分析了巢湖民歌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音乐生活,并且阐述了巢湖民歌在民间礼俗中的传承以及传承主体的生存现状。指出民间礼俗用乐所获取的显性的经济报酬以及身份认同等隐性的经济地位是支撑巢湖民歌传承的主要方面,应该对传承人及其音声技艺生存的文化空间采取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民歌源自群体的日常生产生活又历经世代传承累积,在这一过程中,民歌渐渐具备了包括文化功能在内的诸多功能。除了传承民族知识记忆、展现民族个性风貌、服务民族精神生活等文化功能外,民歌还对自古以来的正统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畲族民歌对汉族《史记》《诗经》等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传说以及赋、比、兴基本手法与重叠的表现形式作了传承与创新。在传承汉族文学作品的同时,畲族歌手注重依据山区生活环境,让畲族民歌突出本民族生活地区的新亮点。畲族民歌对汉族文学作品的借鉴,使畲族民歌更加富有文学、民族、政治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歌在历史的传承中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是对各地区各民族民间特色与风土人情的展现。皖南民歌最早起源于安徽地区,皖南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民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慢赶牛”音乐是皖南民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魅力,集皖南民歌特点于一体。“慢赶牛”的音乐文化特点突出,在新时期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加快皖南民歌的音乐传承与保护,确保民歌文化可以持续创新,推动民歌多种形式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民歌的收集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对天津民歌的收集做了分析。通过天津民歌的形成、种类、特点以及传承方式对天津民歌进行介绍,以此说明天津民歌收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最佳方式。通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搞好黎族民歌传承工作,既要抓好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地方性师资人才为目标,培养地方性、师范性的特色人才,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输送新鲜血液;又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有利条件,加大黎族民歌传承的科学研究力度,深入研究黎族民歌的文化领域、教学领域以及新民歌创作,建立较为健全的黎族民歌教育传承体系架构,让黎族民歌文化得以良性保护、弘扬、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经历过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在当今音乐形势下,四川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之间又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作品,传承人,以及文化环境等。本文就此做出初步分析研究,以期对四川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造成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宝贵的非遗文化,当前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本文结合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非遗保护措施,对土家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加上徽州方言的多样风格,使得徽州民歌具有原滋原味的音乐旋律,反映出土生土长的徽州母语文化的艺术魅力.但由于目前徽州民歌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文化对它进行了严重的冲击,同时,社会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不够,使得徽州民歌出现了传承危机.因此,我们要建立对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多渠道、多样化的传承徽州民歌,重视徽州新民歌的创作,将徽州民歌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使徽州民歌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