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性论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论观点。通常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思想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论,或善或恶,或白板说或多元素说。而一切教育思想在基于人性论的同时,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优质人性的形成,而所谓的优质人性即社会对人道德价值观的要求,教育就是促进主流价值人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儒家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仁”和“义”的潜能。只有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对人性的充分信赖,教师才会以乐观的情感态度面对学生,及时消解自身不良情绪的干扰,从而促进学生的求知和完美人格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儒家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仁"和"义"的潜能.只有时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对人性的充分信赖,教师才会以乐观的情感态度面对学生,及时消解自身不良情绪的干扰,从而促进学生的求知和完美人格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生命个体:教育的一种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前人依据不同的人性论。提出了诸我教育主张,当我们以发生学的方式,返回生命本身,重新探询人之生存和人之生成,在价值追寻和工作机制层面上,思考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时,我们将发现,人不断生成着。在各种关系中,人不断追寻自我确证、追寻生命意义感。以此种人性假设为出发点,我们应树立新的教育主体观,应自觉地实现时间、空间和工具的个人意义的生成。并实现教育自身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杨超  赵文静 《广东教育》2002,(11):24-25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 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探究,从古到今没有停止过。中外古代先哲的人性预设论、社会聚集论,尽管具有假设、猜想的局限,他们的观点也各有差异甚至相反,但都能从不同人性论出发论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根源性。资产阶级学者的不同人性论、社会契约论,也都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和个人主义价值出发,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并取得了成果。只有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根源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限制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束缚型教育在我国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今天,它也因不合于时代潮流、限制学生个性发展而倍受非议。束缚型教育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传统的等诸多因素。本文从人性论的分析入手,力求挖掘诸家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观点对于束缚型教育的促成因素。人性问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历史上自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揭开人性论纷争的序幕后,性善论、性恶论、人性三品说、人性二元论等相继出现。诸家人性论在为封建专制服务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性化思潮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人性化思潮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教育人性化思潮由不同思想倾向构成,其中抽象人性论思想倾向占有主流地位,左右着整个思潮的基本发展方向和主要理论特征."新课程理念"和抽象素质教育论是教育人性化思潮中抽象人性论倾向的主要体现.个人全面发展是最完善的人性,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应该区分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人性化,努力提升教育的人性化水平.加强和深化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是克服教育人性化思潮中抽象人性论倾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朱熹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人性论"剖"人性"生成之路径,进而为"教育何以能"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哲学基础。朱熹"人性论"思想体系的当代教育价值:可生成本善学生观,秉持本善的人性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可生成现实学生观,遵循人性的客观特点是教育的实践基点;可生成内生过程观,关照人性的自觉力量是教育的实效基础;可生成全面引导观,注重人—境的多维整合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此四维"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给当代教育者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  相似文献   

11.
理论建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铸就了辉煌的中国历史。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迅猛发展。当代的中国幼儿教育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回首“浩瀚的人类历程”,面对静静的历史伟人,再重温前人的许多观点,人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本文试着借用现代的认识对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幼儿教育观进行诠释。一、人性论与儿童观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影响深远。从不同的角度,人们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观,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不同的教育措施。用现代的认识来理解过去的“人性论”,则发现另外…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其中人性论、境界论和创新论是他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人性论出发,冯友兰认为人性既是伦理的也是理智的,所以培养学生要德智双修;从境界论出发,冯友兰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创新论出发,冯友兰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人们从未停止对人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性论的重点是建立在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善恶相混,人性非善非恶。人们基于上述判断,对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为我们分析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洪亚臻 《福建教育》2014,(10):51-52
教育行为总是反映着教育者的某种教育观念或意识,正是这种观念或意识支配着教师的各种教育教学行为。论及具体的教育策略时,许多一线教师都知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活动之前要有教师预设的方案,但实施过程中不能被预设所束缚;要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整合,有机渗透,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应当关注教育活动中“生成”的内容,即让“生成”的内容与预设的内容一样纳入教育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人性善恶论对中西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文教资料》2009,(28):102-105
人性是哲学中的概念,也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性论是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思想。性恶论是西方法治建立、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前提:传统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但更多的是消极因素,延缓了法律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人性善恶的预设并不绝对,我国法治建设应以“人性趋恶”为假定前提,并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18.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  相似文献   

19.
顾素兰 《文教资料》2011,(11):139-141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艺术。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文章从课程的预先设计、课程的动态生成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把政治哲学与哲学人类学密切结合,用以指导教育。民主理论是杜威政治哲学的核心,新的人性论是杜威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杜威的民主理论有如下几个独特的观点:一、民主是一种信仰;二、民主是一个程度问题;三、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杜威的人性论反对心身二元论,主张心身是连续的,人性是生成的、可变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