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 ,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 ,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 ,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 ,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 ,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 ,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校本课程开发 ,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 ,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 ,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 ,存在着普遍性和共性。一、挖掘人文资源 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 ,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多因素的、复杂的、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一、对初中物理校本开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作组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根据所对应的学生学习形式分为基于学生个体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和基于工作组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前者不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工作过程知识的获得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大力推广以工作组为单位进行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促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课程与文化之间联系紧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优化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是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破解实践困境的必然要求。五育融合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优化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采用整体性思维,坚持适切性原则,关注课程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发展的融合。具体而言,优化普通高中整体课程结构,既要在坚持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彰显学校特色,又要基于学生的选择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还要基于对学科本质的理解进行知识、方法与价值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场所,而是一个关系网络。学校课程处于不同的关系网络中,有不同的场域。教材是物化的课程形式,教材场域是课程静态的存在方式;教学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场域是运作的课程存在的方式;经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师生个体的经验是经验课程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场所,而是一个关系网络。学校课程处于不同的关系网络中,有不同的场域。教材是物化的课程形式,教材场域是课程静态的存在方式;教学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场域是运作的课程存在的方式;经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师生个体的经验是经验课程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应当以“过程导向”的后现代课程观为理论基础,其开发、设计和实施必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学生与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情感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强调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倡自主参与式实践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基本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性质:它是一种正式和必修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又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融合型综合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融合型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一个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科专家之间、教师之间、教育管理者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科专家、教育管理者、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综合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为此,文中提出从人以外因素和人本身两个方面来解决利益冲突,为融合型综合课程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奠定国民精神的“根底”;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努力创设和谐发展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让课程充满生命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综合课程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类广域融合课程。调查表明,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推广阶段,在课程普及度、组织投入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备区之间仍不平衡。为此,加强系统推进机制建设、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和谐课程开发氛围等,应成为今后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职业院校课程开发还存在课程内容偏于单一学科知识、与实际生产的吻合度不够,开发主体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度不够,课程的应用场景模糊、面向未来的确定性不够等诸多“不融合”问题。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职业院校融合课程开发把企业生产与学校课程相融合、把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相融合,实现了课程目标、内容、情境、过程、评价以及课程开发主体的多维融合,促进了学生解决综合性生产任务和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态式融合课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生态式融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生态式教育是一种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教育,它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之间、人际之间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使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艺术性得到整体的和谐发展,达到一种最佳组合,形成人的高级的生态智慧。生态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的主体性的本真状态。生态式融合课程关心人的整体人格的形成,主张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强调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落实到幼儿园教育,生态式融合课程就是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爱、美、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儿童。“爱”,体现了个体与…  相似文献   

15.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校在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本着传承祖国灿烂文化,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开设了空竹校本课程。学校以空竹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作为课程整体建设的切入点,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学科资源,挖掘教师资源,不断探索、研究三级课程的融合与整体推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于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促进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存在着文化权利制约文化选择、课程功能影响文化选择和课程评价阻碍文化选择三个方面困境。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功能,应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重要对象,将实现个体与文化双重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价值追求,将提升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从目前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现状来看,课程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职业论与专业论的张力失范、研究范式的二元对立、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取向异化.要想解决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困境就必须进行范式的转换,表现为知识存在范式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课程研究方法范式从线性研究转向复杂研究,课程理念引领范式从冲突到融合.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学校课程建设遭遇到种种困境与误区,主要表现如下:在课程建设过程方面,课程建设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在课程管理方面,缺乏系统观念和科学布局;在课程建设内容方面,课程内容重复低效、缺乏整合,课程资源领域开发不够、缺乏共享、利用低效。只有科学地处理好课程建设过程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努力探索适应当前改革发展形势的课程建设策略与路径,才能走出课程建设的困境,使课程建设工作服务于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并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论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基于课程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翔 《教育研究》2006,27(4):19-23,42
基础教育和谐发展最终要通过学校课程落实于人的发展。基于此,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包含个体和谐发展与群体均衡发展,并反映相应的课程价值。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课程策略涉及物质、制度和意识三个层面,即有效开发与均衡配置课程资源;建立上下贯通、职责分明的课程保障制度;树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意识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