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教研制度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教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实践性研究制度。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校本教研在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界已取得显著成效,并彰显其重要作用,但在职教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面对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国家做出高职教育扩招的重大决策。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高职教育扩招受到政府逻辑、学校逻辑、企业逻辑和家庭逻辑四种制度逻辑的共同作用。在多重制度逻辑的博弈中,各个行为主体出于保护既得利益或获取更多利益的需求,容易出现高职教育扩招的“共谋行为”,进而导致高职教育质量陷阱,加剧结构性失业的风险,理应规避。针对相互交织的制度逻辑关系网,实施高职教育扩招的建议包括主体观念变革、教育制度创新、增加经费投入、关注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3.
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任务,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为了解相关政策的规制逻辑和治理效能,系统运用制度语法学工具、辅以制度类型学方法对选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具有身份规则、边界规则、选择规则、信息规则、聚合规则和报酬规则等特征。其中,实施层面主体地位和权责缺乏清晰界定、技术型主体准入规则缺失、政策弱规制性、实施层面主体自下而上信息反馈路径缺失、村民等主体的非决策性、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未向下延展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应从完善实施层面主体权责规定、明确技术型主体参与治理的选拔程序、增强规则性陈述、健全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路径、赋予实施层面主体以行动决策者地位、促进多主体行为正负激励机制结构化等方面,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实施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开展了新理念下的校本教研,力争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但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仍然没有跳出陈旧的"老套式"。很难想象,用过去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是否能让教师产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因此,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初中学校在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一是地方财力不足,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所需资金缺口过大;二是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三是教学评价体制陈旧模式,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四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公平教育现象的存在,学生求知欲不强,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这些问题严重阻碍新课改在贫困山区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如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保持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新课改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这两种意识,这对新课改的实施非常不利。本文在访谈的基础上提出该问题的对策,以引起有关方面对此问题的重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保持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新课改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这两种意识,这对新课改的实施非常不利.本文在访谈的基础上提出该问题的对策,以引起有关方面对此问题的重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实绩,牵动各方利益主体。以多重制度逻辑为分析框架,采用NVivo软件对68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双师型”认定文件进行质性分析,并结合实践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工作中的认定标准、实施认定主体和认定机制等进行实践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在认定指标、认定制度、认定结果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具体改革路径是:强化各主体制度逻辑的共同价值导向,师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融合各主体制度逻辑的认定体系,强化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包括新课改主体的缺失、客体的缺失和评价制度的缺失。需加强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进新课改顺利实施并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新课程改革现在面临一大阻碍:参与课改实施的各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源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各级政府之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以及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家长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等。从参与新课程实施的人的利益的角度考察这些矛盾,是从对物质条件和政策的关注到对新课改实施中的人的关注的转变。进一步对利益冲突进行制度分析,宏观地审视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体系,有助于从制度的角度进行归因和提出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强化师资建设突破农村新课改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承担者和新课程实施的主体,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守旧、负担重压力大、师资结构失衡以及专业素能偏低等师资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改的推进。因此,需要从改善农村教师生存状态、优化师资资源配置、增强师资培训实效等方面多方并举强化师资建设,增强农村教师实践新课程的素质与能力,以突破农村新课改实施瓶颈。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制度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教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实践性研究制度。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校本教研在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界已取得显著成效,并彰显其重要作用,但在职教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成功范例。近年来,我校坚持不断深化办学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双师…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秋季,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高中新课改。为积极应对高中新课改,笔者就创新学校管理机制问题谈几点看法。一、以人为本,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管理运行机制以提高应试教育质量和高考升学为目的的学校管理,更多地强调学校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对师生的刚性管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的主体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是制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办学条件恶劣、师资素养低下等弊端,极大地阻碍着新课改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实施.为此,转变教师角色,优化课堂教学,坚持学生主体,改善师生关系,整合教育资源,是农村基础教育应对新课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做为兼职教研员,我们有幸聆听了许多专家学者关于新课改的报告。谈新课改成果,专家学者把目光投注在极少数名家大师身上,因为这些名家大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得那样精准,运用的教法那样切实有效。事实上,新课改的广阔天地在农村,农村学校、农村教师才是实施新课改的主力军。如果以极少数的名家大师为参照,判断新课改实施的真实状态,未免产生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错觉。  相似文献   

16.
2001年9月,教育部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观念实施的又一轮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飓风,迅速席卷全国.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努力,新课改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在城市学校,无论是教育思想观念,还是具体的教育实践,均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面对新课改,由于种种原因,广大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农村学校大多收效甚微,有一种进退两难的感慨.本文试就农村课改现状作一客观分析,以期引起各级教育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共同研究现实的教育,使新课改在农村学校实实在在地开展好.  相似文献   

17.
<正>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白银市教育局特选50名教师到市上50所薄弱学校进行支教,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薄弱学校制订学校发展计划;与农村学校教师一道开展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带动农村学校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优势,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规范教育行为;建立各种帮扶制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流与联系,帮助农村学校改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改的实施,给我国的教师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回顾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历史,对目前两种主流教师评价制度——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进行了比较和反思,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评价理念、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构建符合我国当前教师评价实践需要的教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小课题研究作为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有效模式,对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意义。探讨小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实施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制度存在一些共识性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私权制度发展的前提性障碍。但最近的立法表明,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问题被认为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而被放弃;理论研究也形成淡化主体的趋势。然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制度历史演变揭示出的规律、法律构造的一般逻辑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社会基础的中国特性都表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在整个农村集体土地私权构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