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概括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全社会及全体人民的精神和现实层面上推进"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2.
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中国也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关于英语在中国这个问题,我国语言学界提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种说法.本通过将着重探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在语音、词汇和语篇层面的表现形式,指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的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速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文革与非文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族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者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者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广义的"中国学",是指外部世界关于中国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分析、解释和预测,主要由汉学和狭义的中国研究构成。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地缘政治意义上"中国"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近似线性的演进过程,大致符合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变化过程,即,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二者共同衍生出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而该逻辑对未来"中国学"发展的规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崛起的可持续性。在中国崛起大势下,以共生理念观之,未来"中国学"和"中国学"研究大有可为,或将呈现三个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个方面,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开创的。"中国道路"建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前两个时期,开创、成型、发展于后两个时期;"中国道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历史性飞跃,拓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国道路"植根于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扩展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中国道路"的确立,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思想价值,有利于回击关于中国的西方偏见,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启发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利于驳斥"历史终结论",拓展人类社会新的发展前途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随着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应运而生。二者都是跨文化交际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体现的是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极有可能发展为"石化"。本文以中介语、石化现象、语言迁移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进一步探究"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本质、成因和影响,更加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可以勾勒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脉络,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风"设计已蔚然成风.08奥运的精彩开幕,使中国风设计找到了新的坐标和起点,也让令世界着迷的中国符号更加深入人心.本文从"中国风"设计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入手,对"中国风元素"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中国风"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风"设计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中国历史研究视角经历了从"西方中心"到"中国中心"的转变。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历史研究视角应当超越"中国中心",培养"非中心意识"和多元化观点,从世界眼光和比较视野出发,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在中外人文交流领域发出的最强音.中国教育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对于凝练中国教育智慧、提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亲和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提出"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这一命题,并不等于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讲、讲什么和怎么讲好故事,更不等于我们已经会讲故事,其中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研究和探讨.本文以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为例,就"为什么要讲好故事"、"如何吸引别人来听故事"、"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和"谁来讲故事"等问题进行研探,以期为我国教育同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6月,为提高全体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树立求知精技的精神和信念,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激发他们争做新时代"大国工匠"的信心和勇气,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匠心中国"系列活动。校党委书记、校长李洪渠表示,"匠心中国"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思政教育契合高职特点,这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武职方案"。"匠心中国"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匠心中国"系列大型巡讲、"匠心中国"故事大会,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匠心中国"思政创新品牌的三个平台,三个平台"三位一体",共同推动"五个思政"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2.
唐志云 《广西教育》2015,(3):154-155,175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中国特色"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即独特的道德经济观、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独特的生态文明观.它们分別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经济之"特"、文化之"特"和社会之"特".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的伦理诉求和伦理意蕴,可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不折腾"的英文翻译出发,提出了"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之间的不同,以"buzheteng"这样的"中国英语"来对译有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进一步分析"中国英语"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思想咨商是以消解思想症结、去除精神痛苦为旨要的思想关怀活动。"思想症结"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生成的。在中国社会语境中生成的"思想症结"必然带有中国心理、中国思维、中国方法、中国价值和中国判断等中国特质,消解具有中国特质的"思想症结",需要我们承载和夯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咨商"理论基础,把握和实现具有中国特质的生命意义诉求及其生存和生活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典歌曲对外传播有赖于翻译行为的推动。译好中国经典歌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有诸多中国经典歌曲被陆续译成英文,这些歌曲在英语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就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经典歌曲译成英文所进行的研究,似乎还不多见。本研究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目的层次论和"五项全能原则"提出了中国歌曲英译的"可传唱性层次"以及运用"原文信息再现"、"自然性处理"和"可传唱性调整"等原则来指导中国经典歌曲英译,可以更为有效地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际社会掀起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热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模式"的内涵、维度、意义等方面。立足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基础,系统解读"中国模式"之争,科学做出"中国模式"之辩,形成对"中国模式"的理性认识,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站在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角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提出了以"再造中国"观、"自觉中国"观和"复兴中国"观为主要内容的"青春中华"思想。他的"青春中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初步基础和开辟复兴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奈达的"功能对等"和中国传统的"神化说"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和中国传统"神化说"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能为中国翻译理论家们所接受。中国的翻译理论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学习西方翻译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他们走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能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能激发大学生敢于筑梦、追梦和圆梦的豪情壮志,凝聚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可以在"原理"课中重点夯实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根基;在"概论"课中重点阐明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在"纲要"课中重点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弘扬中国精神;在"基础"课中重点激发和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