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前,我国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正遭遇许多困境,主要原因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缺位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后遗症.要通过培育科学精神与培养人文理想并重、"大传统"教育与"小传统"教育整合、开设显性课程与开发隐性课程互补等途径,促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走出困境,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正遭遇许多困境,主要原因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缺位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后遗症。要通过培育科学精神与培养人文理想并重、“大传统”教育与“小传统”教育整合、开设显性课程与开发隐性课程互补等途径,促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走出困境,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校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点论述农村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大时代课题。高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天力弘扬、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要实现殳德树人的要求和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我国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一定的人格修养,对社会的关爱以及家国情怀。为此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既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国家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说出发,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探析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经济结构转型引起的教育体制改革、弱势群体问题的凸现、自主择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互联网负面效应的影响等等,使得高校学风呈现出二元化,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地方新建高校的学风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是主体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正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地方传统文化滋养和孕育下的地方高校应该在地方传统文化的觉醒、反思和审视中发挥作用.以常州为例,对常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并通过对常州两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常州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8.
一、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首先,高校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构是指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古代各学派、教派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然而我国高校当前的法制教育却存在重知识不重理念,重课堂不重实践,教育内容宽泛,教育手段单一,教育环境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阻滞了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上对法制教育的忽视,非法制实践的大量存在以及法制教育的非延续性等,是制约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深层原因.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积极探寻走出困境的出路,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帮助高职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的助力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更是社会所需"工匠精神"的催化剂。然而,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学生学习方式的缺位,院校育人理念的偏差,学生评价手段的瓶颈等等因素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陷入难以有效实施的困境。为此,必须对传统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包括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高职院校育人理念,调整学生评价方式等等一系列措施,使其成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姬忠锋 《天津教育》2020,(13):109-110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汇集了劳动人民大量的智慧和汗水,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和历史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教育资源少以及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我国农村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目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急需相关教育工作者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此推动我国农村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发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专门针对人文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高校理工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理工科学生有其个性特点,包括学生中男生比例较高、对人文学科兴趣较低、课业繁重等,教师应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路径有改善课程结构、提升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注重理工科院校日常文化建设、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制度及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陆风 《江苏高教》2015,(1):121-123
文章从"发展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方面阐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途径以及非课程等方面出发,试图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4.
15.
知识时代对人的素养能力提出新要求,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对学生应具备的素养能力做出明确界定,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坐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延续千年的母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是其文化精神的源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力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因此,探究师范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困境,进行课程改革,做好师范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核心素养,对实现文化承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然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改革的政治导向性、文化改造性以及教育有效性原则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是:融合价值弱化、融合方法陈旧、融合主体失位、融合评价偏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从理念生成、课程建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维度做到:育人与铸魂相融合,共筑价值理性的“话语体系”;嵌入与共生相融合,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通道”;“道”与“术”相融合,增强思政课程教师的“课改能力”;评价与诊改相融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评价补位”。  相似文献   

18.
大学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几成风气,几十年的探索大多停留在教学内容、教材及教法上,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实效性的路径是当务之急。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浪潮中,我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乡村伦理消亡、乡民文化自信缺失、乡村文化有效供给不足等诸多困境。正视这些现实困境,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是当下振兴乡村文化的一项紧迫任务。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对准目标,多方发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努力:一是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二是引领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三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四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智库在国家智库建设过程中承担着关键角色,是新型智库建设的主力军,在人才、学科、基础研究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结合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提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为:准确定位,明确其优势与特色;与主流媒体合作,打造高端智库发布平台;树立正确的智库意识,创新发展能力;建立灵活多样的管理评价机制;进行统战智库协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