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家庭因素,寻求家庭在改善和促进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中的有效空间和途径,本文对298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访谈法深入探究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性是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核心因子;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对其子女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公开性和依从性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子女数/出生顺序、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中学聋生社会适应量表对145名在校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聋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好于中等水平;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总体状况低于中等水平;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四个维度中,学业能力、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能力是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最主要的预测因素,且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也对生活满意度起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317名中学生进行感恩问卷和亲社会倾向量表调查,以探讨中学生感恩对亲社会行为这种效能的作用。结果发现:(1)感恩深度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2)感恩深度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城乡中学生在感恩深度、感恩频度、亲社会行为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晓敏 《文教资料》2013,(13):124-126
本研究以处在适应与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地区784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考察了其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行为的基本状况,并对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予以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密切。其中,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与社会适应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消极情感与社会适应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主要是学业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积极情感和学校满意度四个维度,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有较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素社会倾向量表、友谊质量问卷和同伴排名问卷,对318名中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存在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同伴接纳、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肯定与关心对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然而,当前作为特定群体的中学生,其亲社会行为呈现缺失趋势。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对该群体进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听障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接纳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59名听障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听障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且家庭支持的预测作用更强;(2)亲社会行为分别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听障青少年自我接纳可以调节中介模型中朋友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相对于高自我接纳个体来说,朋友支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低自我接纳听障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机制,为促进听障青少年社会参与和融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8.
幸福感主要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视角。本文主要从社会幸福感领域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通过调查研究从人格影响、社会认知、亲社会行为等方面阐述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有关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如何评价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寇彧 《教育科学》2005,21(1):41-43
评价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要立足于这个特定群体对亲社会行为的认同,不仅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利他性和高代价性特征,而且还要把握其社交性和低代价性特征,以青少年群体社会互动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亲社会行为类型为依据建立其客观评价体系,有利于教育实际中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正>创造力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影响创造力的众多因素中,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个体情绪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而且对于创造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访谈,与俞国良教授将为读者分享亲社会行为促进创造力提升的内外因模型,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详解亲社会行为者更有创造力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03名学生进行当代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中学生的亲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裂变。中学生亲社会意向总体上呈现公私融合、个人本位的特点。中学生自我关注、升学惟一的个人利己主义有了明显发展,有必要迅速有效地在学校加强价值导向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03名学生进行当代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中学生的亲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裂变.中学生亲社会意向总体上呈现公私融合、个人本位的特点,中学生自我关注、升学惟一的个人利己主义有了明显发展,有必要迅速有效地在学校加强价值导向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地震灾区高中生外向性、社会期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简版量表的外向性分量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和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地震灾区的13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震后灾区高中生的外向性、社会期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向性和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微弱正相关;层次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期望可以调节外向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论:震后灾区高中生的外向性、社会期望对其主观幸福感都存在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且社会期望在外向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还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法诱发了中学生的正性、负性情绪,比较了高低幸福感中学生在情绪诱发后情绪体验的差异,探索高低幸福感中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特点.结果:(1)女生的幸福感高于男生,男生的负性情绪比女生多;(2)高幸福感的中学生比低幸福感的中学生具有更多的正性情绪和更少的负性情绪;(3)在消极情境下,高幸福感中学生正性情绪减少得更明显,且负性情绪增加得更明显;在积极情境下,高幸福感中学生负性情绪减少得更明显,而两组中学生正性情绪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利益评价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之间,以及情境因素与状态感恩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许多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以及负债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恩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感恩的人更具有亲社会行为,感恩不同于负债感。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是观察学生干部德育成长的重要角度。研究表明:对是否要做出亲社会行为,大多数学生干部处于"不清楚"的模糊状态和"有点像我"的状态,这一群体的亲社会行为状况并不简单。学生干部亲社会行为水平从低到高排列为:沿海地区、内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公开场合下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汉族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只有在公开场合下显著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  相似文献   

17.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亲社会行为的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心理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是亲社会行为重要动机源;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按“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网络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有益的,自愿实施的行为。本文通过追踪调查上海某中学的BBS,发现无偿提供信息是青少年主要的亲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呈现出行为主体符号化、相对不确定性与“零”损失;互动形态多样性;行为主题多为无偿提供信息和精神支持,行为结果具有强扩散性等特征。为促进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需要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规范虚拟社区秩序,培育虚拟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9.
幸福感提升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Lyubomirsky等人提出的持续幸福感模型,包含遗传设定点、生活环境和意向活动。意向活动是幸福感提升的理论出发点。以往研究表明,采取品味、感激、希望和亲社会行为等策略均可提升幸福感。同时,文化影响幸福感的构成。文化差异使得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提升有所区别。未来国内研究者可以从社会文化信念、情绪体验和表达着手,探索提升国民幸福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亲社会行为的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心理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是亲社会行为重要动机源;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按“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