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宝贵资源,在幼儿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传统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一条不可或缺的渠道。针对目前传统文化应用于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应为幼儿园提供多种支持,幼教工作者应提升传统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幼儿园应加强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及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1,(97):145-147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及价值观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应承担起生态教育责任。基于此,文章以生态教育内涵剖析为切入点,简要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可行性,重点从挖掘教材内生态教育资源、革新教学方法、新媒体技术助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融入传统文化五个方面探究生态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3.
结合"互联网+教育"背景,抽取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教育的家庭作为个案,从家庭教育的态度、目的、内容、方式、结果五个维度及幼儿园和国家的支持概况进行阐述和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教育"中,存在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信息识别能力弱,教育实施随意性大及外界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国家应发挥引领作用,建设家庭"互联网+教育"平台;幼儿园担负指导责任,协助家庭"互联网+教育"工作;家长应提高自身素养,优化家庭"互联网+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4.
生态教育是构建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地理教学不仅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是地理素养包括生态素养的培养教育。本文结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高生态教育实施的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领跑者。进入21世纪后,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开展多次媒介素养教育交流会、讨论会等,引起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关注。在加拿大,参与、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机构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组织等,呈现出社会化特征,这些机构组织为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力的支持。加拿大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等机构共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生态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促进幼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生态教育背景,能提高幼儿环保意识,提升幼儿环保能力。文章对生态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环境创设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及家园合作的不断深入,出现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僭越,表现为家庭教育责任的"缺位",家庭教育职能的"越位",以及家庭教育知能的"不到位"。相对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角色与功能具有特定性、内容与方法具有选择性、其主导属性为教育性,这种有限性使得幼儿园教育无法承载教育幼儿的所有责任。为此,应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保持适度弹性边界的基础上深化家园合作,并通过政策法规、社区服务等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符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理念,不仅能为儿童创设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儿童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机智提出了挑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我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致力于使幼儿与自然、社会和谐并促进其心理和谐统一,旨在通过基本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初步的环境意识培养以及热爱、珍重自然的美好情感的萌发与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促进其真善美统一的完善人格的形成。其教育方式包括营造自然生态教育环境、开展渗透式生态教育、融入真实环境感悟自然、寓教于乐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教育也有"生态环境",也讲究"生态平衡",同样也需要"生态保护"。教育生态遭受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比自然生态的破坏更不可估量。用生态学的思维逻辑、分析方法、价值抉择来观察、分析、思考生态教育与教育生态这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来探索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实践,推动思想再启蒙、哲学再回归、实践再创新,实施生态教育,纯净教育生态。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在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评价方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学校做出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生态政治·生态政治学·生态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政治是工业化国家和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生态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系统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政治学研究既要坚持科学的技术路线,又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环境、友好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就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文明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危机,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人们生态道德观念的缺失,因此,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手段。而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实施多维的生态道德教育以及完善生态环境相关法律体系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主义的核心,整生是生态系统的根本规律,也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影片《阿凡达》以超凡的想象与唯美的诗意,向人们展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内涵,对生态本位主义进行了深度思考,并且具有向生态整体主义回归的自觉,具有强烈的生态人文意识和生态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绿色情商"理念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该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绿色情商和生态公民的概念,接下来从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途径三方面分析了《绿色情商》中有关生态公民培育的思想。最后从法律保障和激励措施两方面呼吁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应是物质、精神、制度全面生态化的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两大思想指导下,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应当从物质及意识两个层面着手,技术和制度起保障支撑作用。在生态意识方面,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行为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而生态教育起到了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作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教育体系包含着生态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及具体形式四个方面,不同对象对应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是全球性的,包括文化、思想、信仰、科学、技术、产业、行为、教育、伦理等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以及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8.
日趋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说源自于人们精神生态的失衡.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了自然生态的失衡,生命意义的淡化加速了自然生态危机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挖掘借鉴马克思有关正义论说的理论资源:正义观念的社会历史现实性、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生态正义的阶级维度、理想社会的生态正义意蕴,主张从强调自然内在价值的生物平等主义走向社会公平正义、从分配性正义走向生产性正义、从正义规范设计走向生态对正义运动实践的倡扬。这种生态正义论关涉当今社会在环境问题上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丰富扩展了马克思正义观的生态视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the ecological autobiography as a tool for enhancing an understanding of one's self and the human‐earth relationship. Also presented is a five‐step process for developing one's own ecological autobiography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essays a par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A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indicates that focused autobiographies have been used effectively for personal growth,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at use of the ecological autobiography warrants serious consideration as a tool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