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燕宏 《小学语文》2007,(12):33-3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以这一评价新要求为理论依据,致力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考试命题改革,并以命题新思路为指向,研究复习新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如何适应新课程要求、如何发挥好对教学改革的促进功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这个解释列举了“语文素养”的外延,也就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这么一段话:“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际展开。”据此,刘真福先生在《谈“语文素养”》(《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中认为应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三个方面,用这三个方面来统摄所列举的各个具体内容,这样才较为全面、稳妥。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属于知识和能力范畴;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属于过程和方法范畴;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传授知识.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作出了如下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5.
崔峦 《四川教育》2002,(11):16-17
关于总目标一方面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是通过“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有关语文知识的目标并未忽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目标得到强化。特别是过程、方法目标的提出,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二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当说,课程…  相似文献   

6.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都是围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新颖而全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用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三个维度”对于正在由应试向素质转轨的语文教育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语文教育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为了实现这一定位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从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以及语文各阶段的内容与要求来看,  相似文献   

8.
“语文素养”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识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实质,首先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历史内涵,了解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和发展。语文素养并非包容一切,既不能将凡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所带来的个体认知、情感、动作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都理解为语文素养,也不能脱离学校的语文课程空谈语文素养,它应该是指由学校语文课程活动为主导而带来的积淀和修养。认识和把握这一点,不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人文性”被提升到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重新探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从人文主义观念出发,使课堂生活成为一个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方面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在语文探究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周存辉 《小学语文》2012,(11):23-25
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基本思路之一。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构建“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将语文素养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学习祖同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核心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有感于此,笔者就“语文素养”的提法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以人为本 ,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业。语文是人文学科 ,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 ,它与未来公民素质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 ,给我们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迪。《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 ,“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如此重要的地位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 ,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 :传统语文重视知识传授 ,而《语文课程标准》在重视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 ,则更为重视学生语…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别和选拔作用。”学生的学习评价,无论是在功能和价值上,还是在学科内容、呈现方式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上,都要力争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恰当的学习评价内容、形式、手段,以有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语文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与吸收被复杂的师生间情感和知识的交流代替,严格意义的教材已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语文教学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孕育着无限创造可能的活动中,文本语言的恰当运用尤为重要。如何克服语文课程内容表达中文本语言与学生经验之间的矛盾,使语文课程能唤起学生独特的审美与情感体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倘不如此,空谈语文素养就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往往“谈作文色变”。有人概括当今农村学生作文“三乏”,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贫乏。针对农村学生的现状,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作文指导。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育者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时候应知识与情感并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和谐互长。  相似文献   

18.
赵义 《学语文》2003,(6):7-7
一、新的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开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 ,即要以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为标心确立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式课堂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性目标 ,即达到教材双基教学目标 ,为今后学习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形式多样、课堂热闹的状况,却让语文课变得华而不实,语文课少了许多“语文味”。我认为语文课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因此,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付丽春 《课外阅读》2010,(11):99-9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现今的语文课堂上,一些正在泛滥失当的评价语,不仅很难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