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虽然肯定人人可以为尧舜,承认了普通人的地位和发展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逻辑地预设了圣人的万能和常人的无能,常人需要圣人的指导,按照圣人的意图来生活,从而造成了政治社会中的常人没有权利可言。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毛泽东主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写有“民族魂”的旗帜。此后,产生了大量纪念缅怀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陈暾 《广东教育》2010,(3):13-13
一、例题剖析 【精典例题】山东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所谓“一山一水两圣人”,请你以“泰安—曲阜”旅游专线导游的身份,写一段泰安与曲阜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词。要求语意连贯,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宋明道学的三大主要流派: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有成贤成圣的愿望,有对“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但三者在圣人的境界层次上,在成圣的途径以及在成圣的难易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同时,只有陆王新学才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一步一步把圣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到王门后学诸如王艮等人那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把这种趋势推到极致。  相似文献   

7.
宋明道学的三大主要流派: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有成贤成圣的愿望,有对“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但三在圣人的境界层次上,在成圣的途径以及在成圣的难易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同时,只有陆王新学才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一步一步把圣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到王门后学诸如王艮等人那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把这种趋势推到极致。  相似文献   

8.
圣人是中国文化中表征做人的最高典范的观念。孔子描述的圣人注重事功,具有崇高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孟子把圣人转化为一种最高理想人格,其本质属性是人伦实践。孟子奠定了圣人的人性论依据;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圣人形象,使圣人形象具有现实性和多样性;塑造了孔子圣智兼备的"至圣"形象。孟子对圣人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确立了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也使圣人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谓意象的古义是“表象之意”。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象,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若干辨证关系,即: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阶级性与普世性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土文化"与"洋文化"的关系,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核心"价值与"外围"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13.
英汉习语对应关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习语的对比是研究英汉化对比的一个方面,而英汉习语对应关系的研究则是英汉习语对比的重点。结合两种习语的化背景,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从其对应程度出发主要可以作3个层次的划分。研究英汉习语对应关系对翻译和语言教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学角度,按照英语语法规则造出来的,表达汉语中特有概念的说法应称作"中国英语"。它有4个特点。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是:1.它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内容;2.它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比较,能使学生对英美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3.它能够充分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语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儒家山水自然观偏重阐释人化自然的伦理道德意蕴,包含三个层次:一、将自然山水人格化、道德化,在观山临水过程中体味人生智慧与从政技巧;二、将自然山水作为儒家自我精神独立的象征,赋予其永恒不竭、奋发自强及遁世无闷的超功利的内涵;三、在对山水自然的文学化表现过程中,多将山水意象作为寄寓兴谕的媒介。这三方面均在魏晋诗坛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认识上出现从阮籍、嵇康的"旧自然说"到陶渊明"新自然说"的嬗变,在诗歌创作方面则逐步弱化山水意象的兴谕功能,逐渐将其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来观照,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定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是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符号”,走进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世界”,一方面可以夯实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自信。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视角看,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呈现了教育内部各子系统以及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生态平等性、辩证共生性、共和共运性和全面协同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间性和系统间性思想,挖掘、阐明和弘扬这些间性思想有益于释放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潜能,延拓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疆域,催生多样化、系列化和一般化的间性教育理论以及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的“一分为二”不同,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对“道”与“器”之间的“象”的申明并重视,赋予儒家思想以诗性气质,这一气质的鲜明反映为儒家对诗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与儒家对诗教的重视,试图建立“象”与儒家思想的诗性气质及重诗之间的合理联系,并阐明这一点对于儒家文艺思想中审美标准与解读原则的确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幽明录》是中古具有重要语料价值的志怪小说。其中被动句式有四种:"见"字式、"为"字式、"为……所……"式和"被"字式。本文针对这四种被动式及其出现频率、被动式内部的成分类别、组合关系和语法功能进行分析,从而管窥南北朝时期汉语被动式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研究.语文教育主体是指施教者与受教者在语文活动中应建立的复杂的交互关系.它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既是一种发展、变化、动态的关系,又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要做课堂学习的对话者、个性发展的激励者、立身行事的引导者;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要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间互为条件、相互变化、相互依存.在语文教育中施教者素质的提高和受教者潜能的开发以及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互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