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出版业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徽州成为全国出版业的四大中心之一.出版业在徽州地区的形成,和徽商的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徽商有着敏锐的市场意识,并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因此在徽商的努力下,徽州地区的出版业从无到有,从普通的刻书到追求书籍的质量和艺术水平,从作坊式生产到合作式的经营,最终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徽商在出版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今天的出版业去学习和汲取.  相似文献   

2.
康海燕 《兰台世界》2012,(19):56-57
徽商特指徽州商人,又名新安商人。主要发源于安徽南部的休宁、绩溪、祁门等县,隶属旧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东晋时期史书中就有对徽商的记载,其间经过唐、宋时期的成长与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足迹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晚清时期,徽商伴随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也逐渐走向衰亡。徽商的发展、兴盛及其经营管理模式的形成经历  相似文献   

3.
2005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也就是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一、科举废除为哪般自隋、唐开科考试,历经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里,对科举考试,特别是对八股考试,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时代,清朝的康熙、乾隆  相似文献   

4.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皖系学者掀起了以白话文取代古文的文学革命运动,他们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学、旧文化和旧道德。皖系学者在北大分为两派,一派是新文化运动学者,一派是旧文化的代表桐城派。他们之间展开了白话与文言、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争。新文化运动后期还和以皖系学者梅光迪为领袖的学衡派展开激烈的交锋。虽然新文化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交锋的双方没有妥协和反复。新文化运动者虽然游离于传统文化之外,但也多次回归。传统文化守护者也多次离异成为新文化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从学科特色、馆藏特色、地域特色出发,建设了一批特色数据库。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规模较小,建设较慢;缺乏统一规划,单兵作战;选题单一,特色不明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IP网段分锁、资源浪费等问题。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应该通过采取统一规划,项目带动;科学选题,合理分配;分散建设,资源共享;加强宣传,持续维护;联合培训,注重质量等措施来推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广东巡抚刚毅为乡试进卷依旧立章程办理事致广东正副主考咨文光绪十九年八月初六日  监临·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刚为通行事。据广东布政司详称 :案奉前任广东抚部院张案验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准礼部咨仪制司案呈 ,本部议复御史袁承业奏请各省乡试进卷次第饬部核定章程一折 ,于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具奏 ,本日奉旨 :依议。钦此。相应抄录原奏 ,知照广东巡抚转饬遵照办理可也。等因。计粘单一纸内开 :礼部谨奏 ,为遵旨议奏事。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内阁抄出 ,初四日奉上谕 :御史…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科举制基本沿袭明制,每三年举行一次,分四级进行考试,第 一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取中 者为“贡士”;第四级为殿试,取中者为“进士”。因科举是清政府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统治者对它极为重视,称其为“抡才大典”。为杜绝场闱中不断出现的种种弊端,清廷在对 临场考官之监试及应试考生之答卷等方面,均做有极详明的条例规定,并于每届科试前,一 再严申历朝有关圣谕及科场例禁,以对考官及士子进行警示。现从馆藏档案中选出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广东举行乡试的部分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参考。——编选者丁进军  相似文献   

8.
9.
(接上期)清杜安诗字淑苌,号蓉镜,宁河人,乾隆举人,官至广东高州知府。瓣香楼古人以拈香一瓣,表示对他人的敬仰,称瓣香。宋曹彦约《昌谷集·谭仁季以二诗见遗走笔次韵》:“诗才清不羡沧浪,曾向欧、曾接瓣香。”又师承某人,也叫瓣香某人。宋陈师道师承曾巩(南丰),故其《后山诗注·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云:“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按,李云楣(字采仙,道光举人,国子监助教)有室名瓣香庐,其义与此同。清沈峄(1742年-1791年)字东岩,号简庵,天津人,乾隆举人,著有《虚白斋诗抄》。虚白斋《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释文》:“司…  相似文献   

10.
咸丰末年俄商赴京贸易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路通商在清代中俄关系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增加财政收入和解决西伯利亚地区居民的生计问题,俄政府推行逐步扩大对华陆路通商范围的政策。而清政府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对俄国的通商要求则采取抵制的态度。咸丰末年,清政府内外交困,俄国趁机在华扩大通商权益。因中俄《北京条约》中有关贸易条款的含混.引发的中俄间关于俄商赴京贸易的争端,便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相似文献   

11.
浙江商人与清末上海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3年11月上海被迫开埠,成了上海城市经济近代化的起始点。上海的近代工业由此开始移植、滋生,始而有外国资本设立的船舶修造等企业,继而有洋各派兴办的官办和官督商办洋务企业,随后又有民族资本商办企业的兴起,并在1895-1911年间逐渐形成为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上海近代工业发生发展问题研究的成果为数已甚多,但专门探讨某区域商人群体与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关系的专论则付之明如。本文试图对浙江商人[fi在清末上海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些探讨。(一)浙江人以善于经商著称。王孝通在《中国商业史》中曾说…  相似文献   

12.
安徽泾县丁家桥丁姓宗祠碑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家桥,原名丁桥,位于安徽省泾县。清乾隆年间此处建有丁姓宗祠一座,1985年被拆毁,改建为丁桥小学。1986年春,丁桥小学师生在原祠堂东面附屋的老地基上挖坑植树时,在一米深处挖出了两块正反两面刻有碑记的石碑。石碑各长184厘米、宽105厘米、厚9厘米,为青岗石料。所刻碑文记分别记载了丁姓与黄姓、郑姓家族为新丰坝沟道争讼数百年的经过。1999年2月21日在丁桥又发现一块原丁姓宗祠石碑。该碑宽45厘米,高68厘米,石材为青石。碑文记叙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丁、黄二姓就丁姓为引新丰坝水达成协议的经过,是研究丁姓宗祠出土碑记的重要补充材料。因丁姓宗祠出土碑记具有经济、法律、宗族等多方面史料和研究价值,故予刊发。标题为编辑者所拟。  相似文献   

13.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