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  相似文献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名学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学名。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  相似文献   

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4.
《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的两部代表作品。《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积累资料,付出了三十多年心血所编成的一部巨型读书笔记。《日知录》的体例,是一种札记性和考据性的笔记文。其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部著作用“日知”二字命名,表明顾炎武对自己知识来源的正确看法。《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他从二十七岁起,历时二十四年(1639--1662)读书数万卷,往来南北作实地调查,曲折行程达二、三万里而编定的一部  相似文献   

5.
《音学五书》是顾炎武关于音韵学的研究著作,其中,《唐韵正》卷帙最多、用力最勤。他对《唐韵》中字的上古读音进行了考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唐韵正》中顾炎武证明单字古音时使用的材料进行梳理、总结,将书中的证音材料归纳为六类:韵文、异文、谐声、声训、注音和方音,并探讨此书的研究价值。同时,顾炎武在对证音材料的选取时代和证音材料的具体分析两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一八六九年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东多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受到外祖父海盐朱有虔的民族意识教育。对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抗清斗争和学术思想深为敬慕。十七、八岁起,他就开始研读四史、《文选》、《说文解字》、《九经义疏》、《尔雅义疏》等书,“一意治经,文必法古”。到二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鼢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著有许多著作,如《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小时候,由于家庭的缘故,顾炎武被送给他的叔叔抚养。叔叔婶婶对他很好。不幸的是,叔叔很早就去世了,小顾炎武只好由婶婶抚养成人。婶婶出身书香门  相似文献   

9.
贺贻孙是明清之际的文学名家。他留下的七种著述,以学术作品为多,其中《诗筏》是一部优秀的诗话,《激书》亦颇受好评。由于缺乏自觉的学术超越意识和开创精神,其学术作品像文章一样值得玩味和讽诵,却又多少显得平浅或空浮,远未达到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高度。这与他深深迷恋着篇章与文字技巧,而不是坚持覃思研理的刻苦训练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著名作家韩少功,推出最新长篇小说《日夜书》。曾经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韩少功,亲身经历了那段不同平常的难忘岁月。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回忆、反思知识青年一代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他在创作了《马桥词典》、《暗示》这两部长篇小说后,历经十年的酝酿构思、数易其稿,"吝啬"地将《日夜书》呈现给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11.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的第四部分,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序》中说:“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一一以古音定之,为唐韵正二十卷。”今音是指中古音,古音是指上古音,但是其今音注音所使用的反切却并没有照搬《唐韵》或者《广韵》,而是参照《广韵》音系,自己为被切字注音,所以在注音时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就顾炎武注音的声母进行分析,以《唐韵正?去声卷》里今音的反切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其注音时切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明朝灭亡,爱国学者顾炎武志不仕清,专事著述。顾炎武隐居后,生活十分艰难,住房破旧多鼠,衣物、书籍常被鼠毁。这时他正在写《音学五书》,其中《诗本音》一书刚完成就被鼠啮毁。但他毫不泄气,再易其稿。不料他每易一稿,都被鼠啮,以至四易四毁,直至第五稿才得以保全。有人知道他的书稿几次被鼠啮毁时,劝他在家中彻底灭鼠,以除后患。他却笑着说:‘鼠啮我书稿,实为勉我,不然,我焉能五易书稿,使书稿精益求精呢?’  相似文献   

13.
同义复用,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日知录》卷二十四),王念孙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  相似文献   

14.
马端临(约1254—1323)所撰《文献通考》一书,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集大成之作。顾炎武评价说:“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按马端临,字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为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少有舛漏,尚亦不免。”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字宁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十分重视“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一生“足迹半天下,历七州,登四岳,所到之处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农林、水利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完成了极其丰富的学术论著。其中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相似文献   

16.
万光泰《古韵原本》是继顾炎武《音学五书》之后一部非常重要的古音学著作,它在继承顾炎武研究成果的同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本文着重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介绍了本书独具特色的编排形式和古韵十三部的内容;最后在比较顾炎武、江永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本书在清代古音学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志士和伟大学者。不少人曾为他写过传记。其中要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亭林先生神道表》写得最早,影响最大。解放后,当代著名史学家吴晗,为纪念顾炎武逝世二百八十周年,又以《爱国学者顾炎武》为题,重新作传。  相似文献   

18.
人之为学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网消息,曾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声的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也是中国杰出的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一生留下大量的著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近日,经过数代专家校勘编撰的《顾炎武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在5月25日举行的《顾炎武全集》编纂出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追溯了全集出版的历程,对该书的价值予以高度评价。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吕健在发言中透露,出版《顾炎武全集》是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接力长跑。《全集》的前期准备工作始于1984年,直到2004年,在国家出版基金和上海市文化基金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20.
<正>陈寅恪先生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