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出处] 唐代李商隐《花下醉》[原诗]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注释]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仙酒。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鉴赏] 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了,醉花迷花已达极致的诗人心中流连称赏之情涌动不绝,便在客散酒醒之后的深夜,还手持红烛赏残花,领略行将消逝的美。(河北严树聚)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出处] 唐代张祜《赠内人》[原诗]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相似文献   

2.
网名:透视大学生道德自我认识的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网名”中透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认识,并将之分为四类:求上进,追求成就;尚独立,拒绝虚伪;非主流,标新立异;寻快乐,游戏心理。“网名”的存在既证明了大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独立的、主动的道德自我的存在,同时,也折射出网络交往环境中价值参照的多元。  相似文献   

3.
听过不少人对网络爱情的看法,90%抱有怀疑的态度,5%抱有幻想,另外5%则保持中立(随缘吧)。“见光死”的现象让太多人对网络爱情望而却步。有人说网络爱情是一只无脚的小鸟,只能在虚拟的网络天空中自由翱翔,一旦停落到现实的地面,便意味着它的死亡。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思想的词典中,爱情是无处不在,却又无路可寻,它可以飘荡于月光下,也可以降临于田埂上;既可以徘徊于廊桥,也可以流连于红楼。即是富人暗自伤怀的良药,也是穷人梦牵魂绕的水晶。QQ接触偶尔与一个同事闲聊,知道了QQ的家庭状况,立即下载申请号码,上…  相似文献   

4.
古之嗜饮者比比皆是.曹孟德“对酒当歌”,豪饮咏志:陶渊明“造饮辄尽”醉得恬淡:李太白“斗酒百篇”。狂傲挥洒;杜工部捻须苦饮,心系苍生;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壮饮添豪情……酒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是志士伟人歌怀抒情的引子,得意时用来助兴.失意时借以消愁,既可鼓舞斗志。也可解脱精神上的束缚。使情志更为高远.让痛苦在沉醉中暂时忘却。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福建省首届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的西南行教育培训。醉看天府自然风光,喜沐蜀地教育文化,此情此景,让人想起教育家张伯苓初入蜀地办学时的有感而发:"大江东去我西来,北地愁云何日开。盼到蜀中寻乐土,为酬素志育英才。"只不过,当年的张伯苓是因为北地愁云压城,为抗战所迫,无可奈何西南行;而今天的我们却是胜日寻芳川水边,无边光景一时新,自是万千感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且述笔端。  相似文献   

6.
“乘车南去唯寻酒,上马西行只咏诗。醒醉去留皆遂意,如斯方信是男儿。”提到“酒仙”中的文豪,人们往往想到唐代“诗仙”李白。其实,这样的“酒中文豪”宋代也有,他就是上面这首诗的作者——苏易简。  相似文献   

7.
计、虑、谋、图、求、寻、觅 “计”本义是计算、算账,引申为盘算、思谋.与“虑…‘谋…‘图”同义,区别如下:“计”是个人心里盘算、计划,如《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虑”是反复思考、深思而熟虑.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图”是考虑而后图求,如“弃旧图新”;“谋”是磋商、谋求,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图”“谋”都有“求”的意思,但“图”没有“磋商”的意思,所以“不谋而合”不说“不图而合”。“求”可表示“寻求”,如“缘木求鱼”.与“图”“谋”同义;也可表示“寻找”,如“刻舟求剑”,与“寻”“觅”同义。“寻”多用于找物,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觅”多用于找人,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过.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8.
年幼时,尚不更事。不曾为琐事烦恼,不会因外物感伤。拥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快乐,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自由。皮筋、踺子是最贴心的密友;哭喊、吵闹是最直接的情感。看得“流连戏蝶时时舞”,听得“自在娇莺恰恰啼”,寻得“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想化作“蜻蜓立上头”。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2007,(7):79-79
历代的文人骚客对枫树的红叶留下了一串串赞美的诗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他的《西厢记》里所作的秋景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一个“醉”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枫叶的颜色;一个“谁”字,又提出了一个含有科学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筱宁 《天津教育》2005,(12):45-45
在对李清照的词《如梦令》集体备课时,谈到对这首词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醉”的理解,教学用书讲是为景而醉,《亲近母语》等辅助读物上却说因酒而醉,到底因何而醉呢?当时大家比较倾向于第一种,既因为教学用书的权威性,又觉得陶醉于美景更有诗情画意,也符合诗的意境。说是这样说,在给学生讲课时,我还是把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看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悟。  相似文献   

11.
夏汉美 《江苏教育》2007,(14):123-12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和孩子们手拉着手,去看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孩子们显然十分激动,一个个又蹦又跳的。油菜花似乎也感受到了我们的热情,朵朵笑黄了脸,花间蜜蜂嗡嗡,蝴蝶翩翩,让人不由得想起“流连戏蝶时时舞”的场景。吟诵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佳句,孩子们排成长队,欢笑着,闹嚷着,挥舞着小手尽情地在田间穿梭、嬉戏……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的实施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语文素养、高妙的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应有的美质。教师一旦四美兼备,他的课堂教学会是什么样子?师必口吐莲花,巧妙引导;生必心神俱醉,快乐充实。教师牵引着学生的心灵流连于翰墨书香,涵泳于唐音宋韵,启迪着智慧,滋补着精神。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柏拉图的“迷狂说”,还是尼采的概括。李白是特别容易醉的人,不仅醇酒能使他醉,能令他陶醉,而诗兴大发,佳作横生。“酒神精神”,其实都可用一个“醉”字来纯洁的友情能使他醉,甚至壮美的大自然也  相似文献   

14.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卷入眼帘的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多彩风景;有“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悲凉情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愁思;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雄韬伟略;还有那些或清新或淡雅的散文……浓浓的“语文味”让人流连其间,忘乎所以。掩卷而思,在这动感无限的课改浪潮中,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到这浓浓的“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15.
春光明媚,鲜花盛开,自然界洋溢着勃勃生机,固然逗人流连;秋光晴好,景色秀丽,田野上充满着丰收气象,更能使人赏心悦目。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从“秋”字落笔,着力描绘了秋天郊外的迷人景色;以“游”贯全篇,表达了孩子们的欢乐心情。情景兼备,真切细腻,突出了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醉香醉美醉自然"是绍兴著名景区--大香林的广告语.每年金秋时节,千年桂花林花雨飘洒,暗香浮动,自然而生"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意境.花木葱茏中,心自然醉;沉在花香里,身自然醉;无雕琢之痕,清新闲逸,气自然也醉.每每沉醉其间,心旷神怡,流连而忘返!  相似文献   

17.
成人函授教育的式微是当下不争的事实,但对其式微归因流于皮相。本文深度挖掘亚里斯多德“四因说”提出成人函授教育“目的因”的纯白不备;“质料因”的不在场;“形式因”的时空分割;“动力因”的张力不够,是造成函授教育式微的根本原因。寻因导源,以期挽救式微的函授教育。  相似文献   

18.
“铁如意……未醉嗬……”出处小考山东/刘生龙在初语第一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在写到三味书屋的那位老先生大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关于这两句骈文的出处,课本并未作解释,但是有三种说...  相似文献   

19.
冯皓 《现代语文》2002,(5):51-51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i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in”音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i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i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醉”其实并不昏醉,王瑶所说的“并没有完全放弃了对于延年益寿的追求”也并不是其不昏醉的“更重要”原因。其不昏醉的真正原因应该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念、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