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勰论读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文体论和作家创作论为主,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鉴赏者在书中仅处次要地位。在整部《文心雕龙》之中只有《知音》这篇文学鉴赏论较集中地论述了一下读者,我们不妨从这篇文章中一窥刘勰对读者的界定、要求以及评述。一、《文心雕龙·知音》中读者的范围及类型所谓读者即刘勰所言之“观文者”。《知音》中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常以“约”字论文。“约”是刘勰针对魏晋六朝“讹滥”文风而提出的救治良方。“约”是对各类文体写作的共同要求,又是品评作家的重要标准。辞约而旨丰,以“约”为美,这是《文心雕龙》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其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即使是在西方现代文体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进行探析:第一。《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首先体现在刘勰系统细致地研究、整理、归纳各类“体裁”所呈现出来的特殊价值及其规律上。《文心雕龙》是我国文体“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文心雕龙》的文体论还表现在对语言与语言风格以及语言表现方式层面中所呈现出的“文”的观念重视上。因此,《文心雕龙》也是我国文学语言“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本文在西方现代文体学的理论视野上看《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所具有超时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六朝诗歌新变溢出了传统儒家的诗歌观念,这给刘勰总结诗歌发展历史并确立文体规范带来了论述上的困难。为此,刘勰调整了《明诗》篇的行文顺序,即先“释名以章义”,后“原始以表末”。他通过提出诗歌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说,弥合儒家诗歌观念与六朝时期新的诗歌观念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文心雕龙》在《序志》篇中规定了文体论诸篇的行文顺序,然而《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之首,却在行文顺序上独与其他各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中把经史子传与诗赋并列引起历代学者的不解,认为这种观念没有能区分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比起前人来是一个退步,其实这是对刘勰论文的观念了解不够,《文心雕龙》的论文是以古代经典为根本,振叶寻根,观澜索源,这就使他具有一种以言辞为中心的文体观,在这种观念指引下,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异,同是道与德的显现,这种观念不是刘勰所独有,在他之前,孔子的德言说已经为这种理论奠定了基础,刘勰的文艺观念继承儒家学说并不在于其他外在标志,更重要的是这种文艺思想的内在联系,这种观念又恰与当代西方言转向中的文体观相一致,这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6.
从《文心雕龙》一书中涉及阴阳五行学说的材料来看,刘勰对曾在秦汉时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是持认同态度的。作为传统文化基本骨架和传统思维模式的阴阳五行学说,在文学发展观、风骨论、物感说、丽辞观等方面对刘勰的文学观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应当引起《文心雕龙》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读刘勰的《文心雕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作为有形或无形的身影,在篇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整部作品中,刘勰文学的历史发展观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这里就以《诠赋》、《辨骚》、《时序》、《通变》等各篇章,从文体演变与作品评论,创作的继承与革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方面,浅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体现出的文学的历史发展观点。  相似文献   

8.
从《史传》篇看《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篇作为解剖对象,在梳理刘勰文体论的框架设计、研究原则、内在理路、实际成效的基础上,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文体论和史传演变的历史视野中考查审视,概括和总结了《史传》篇所体现出的刘勰文体论的三大突出成就和三点偏颇。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10.
浅谈刘勰的“神思”王启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论述文学创作。在创作论中,刘勰是把《神思》列为全编之首。可见《神思》是带有创作论的总纲性质的。神思,用现代的创作理论来说,含有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这部书具有浑然一体的双重品格:它不仅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师心重情的骈文佳构。《文心雕龙》的不朽魅力就在于它是一部生气灌注的理论之作,精义的发挥与生命的律动、唯美的形式较和谐地糅合在一起。这里从理论批评与自身创作的一体化视角来考察《文心雕龙》,认为此书理论的建构与实践性的感觉力之间既存在着交融互摄,也有若干分裂偏枯,具体表现在“言志”与“缘情”、“衔华”与“佩实”两个方面。《文心雕龙》情志一体、华实相胜的诗性批评话语范式对当代职业化的、零度风格的文学批评依然有较大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是一部地道的美文。其书名、内容的取舍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严密的逻辑、精巧的对句、绚丽的文采、充沛的文气等都显示出其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期然而然地勾画出各体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这种异于近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撰述策略使《文心雕龙》得以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于一体,值得今人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但它们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对文学分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文体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偏重于从文学理论方面去研究文体的类别,而后者则偏重于从文学创作角度区别不同文体。前者以理论为标准,不论作品好坏,只要有理论上的意义,就需要提出来讨论;后者以创作为标准,选出优秀作品,有些文类没有好作品,则可以不选。  相似文献   

16.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问题的篇章,刘勰在该文中着重强调文学批评要理解和尊重作者的思想情感,但他同时又建构了一套比较体系化的客观批评框架,即"六观",这二者并不和谐.因此在<知音>中实际上包含了两套充满矛盾的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其一是以读者和作品为中心的批评论,其二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解论.刘勰期望兼顾二者,一方面建立一套客观化、逻辑化的文学批评规范,另一方面又能在文学批评方面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乐府》六处引用《诗经》成辞,涵盖风、雅、颂三部分内容,涉及《邶风·简兮》《唐风·蟋蟀》《小雅·十月之交》《郑风·溱洧》《齐风·甫田》《鲁颂·坰》六篇作品,可分为用诗原辞、原意重组新句,以及调整《诗经》原文字句、保留原意另造新句,直接引用《诗经》原句等三种类型。这些既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理论指导创作实践,创作实践验证创作理论的主要凭藉。  相似文献   

18.
唐萌 《湘南学院学报》2012,(4):54-57,6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义界明,旨归显"的著作,其运用声训这种文体释义方式与当时的训诂学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勰在文体论部分对各类文学体裁囿别区分,运用以"求源推因"为旨趣的声训这一训诂方式对文体名称释义,目的在于探本求源,反映了刘勰依文字原义推求文体本源的文学思想,是"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学观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9.
和谐美是中西方古代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理想和极致境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和艺术珍品,其文本本身具有一种独立自足的和谐美,处处闪现着和谐的光辉,突出地表现为形式和美、内容和融以及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刘勰仅用三万余字的篇幅就较为周到和公允地论述了文学活动流程里所要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他合理地运用了互证结构,《文心雕龙》在概念、章句、篇章以及各部分之间都存在着互证,正是这种互证的运用,使得《文心雕龙》获得了最为经济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