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简本<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得以修正,老子与儒家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探讨"圣"、"智"在<老子>文本中的复杂涵义,可以澄清老子学说的原初面目.  相似文献   

2.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3.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老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得<老子>思想体系中也充满了矛盾运动.本文论述了<老子>思想中"道"的涵义,分析了"道"的动与静的矛盾和性质.  相似文献   

5.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时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6.
神话作为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女娲补天“这则神话从一个侧面赞扬了女性吃苦耐劳,智慧顽强的伟大精神以及女性在社会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弗莱和荣格等提出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可以看出“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对老子“自然无为“、“贵柔“、“守慈“等思想的影响.而作为构建中国人精神文化家园的老子思想又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对女性的态度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女性的地位,还依赖女性提高其自身素质,广泛地参加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老子<道德经>一书中挖掘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联系实际分析了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张管理者应进入一种自然、圆通、超脱而又灵巧的管理境界.文章主要阐明了四大观点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二、顺其自然;三、柔化自我;四、驾驭矛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言学和文献学两个层面论证了<老子·七十六章>中的"兵"字应该训释为"兵器".把"兵强则灭"中的"兵"作军事战争讲,其用意在于指明逞强好胜结怨太多,必招致灾难,此说取法外端,虽广为应验,但于义理难容.<老子>的用意并不是号召被压迫者联合起来以怨报怨,相反,<老子>的义理取法于内,立兵器为象,意在说明一相情愿的"固强、固泰"所达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有关老子"义"思想的研究相对于老子"道""德""仁""礼"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反映了人们对老子"义"思想的普遍性观念。仔细分析,会发现老子思想中其实蕴含着丰厚的义德思想。老子将"义"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来论述,义德是"下德"第二阶段的主导,老子义德观具有本体论特征。唯道是从,勇于承担;柔能生强,慈而后勇,是老子义德观在人格气质修养方面的鲜明特征。在伦理主张方面,老子义德观启示以"尊道贵德"作为正义的前提性条件,利益取舍需要考虑"道法自然"原则下的个人承受力,以及效法天道原则来完成利益再分配。当今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在加强制度性的同时,呼唤义德精神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蕴含着许多克敌制胜的竞争谋略,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而击虚"、"以迂为直"三方面阐析了孙子的"奇胜"思想在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借鉴和应用的问题.学习和研究先哲的这一思想将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市场抗争力.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依靠矛盾表达来阐述.在二千多年前能系统地运用矛盾表达法,这是<老子>在修辞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矛盾表达法有着良好的修辞功能,它不仅是西方语言所有的修辞方法之一,也是汉语的修辞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中的"无为"又称为"无不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它要求人们按规律办事,适时而动,该为时就为,不该为时就不为.  相似文献   

13.
"有、无"是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创的一对哲学范畴.关于"有、无",历来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韩东育先生曾著文<"有"是"有限","无"是"无极">.本文认为,"有、无"属实体范畴,"有限、无限"为属性范畴,韩先生犯了"属性范畴实体化"式的错误,故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多数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传说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概括在《老子》这部书里,这是一部言简意奥、博大精深的著作,只有五千言.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来看,它没有分章.这说明是在西汉或西汉以后才分的章,共分为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有的有衔接,有的并没有衔接.不分章有不分章的好处,便于对老子的思想作整体的理解;但是分章也有分章的好处,即便于表述老子哲学思想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无为"的观念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体现,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出于"自然"的无为,一个是主张"德化"的无为。本文从天道、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两种思想各自的价值取向、人性认识、实现"无为"的过程等方面展现了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言(象)意说"和"能指"、"所指"理论看中西绘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比较中西两套艺术话语系统这一角度阐释中西古典绘画题材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较发达,西方则更擅长叙事性绘画,如历史画、宗教画.中国的"言(象)意说"和西方的"能指"、"所指"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体现了"图像"与"话语"的关系;不同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整体结构、两对范畴的含义、每对范畴的关系和侧重点不同.不仅"言"、"象"、"意"这三个范畴及其关系在<易传>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并且其整个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易经>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能指"、"所指"理论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本深层结构阐释的嗜好,与西方人重视文学叙事性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发表,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遵义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该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9.
王刚  朱兵香 《考试周刊》2008,(14):211-212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由婴孩素朴自然的本性出发,要求人们克服私心和欲望,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人的本性,以此来克服社会文明对人的异化和控制.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20.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和合思想渗透于他的"无为"思想之中.而其中的"不争"堪称核心.不争,即安于现状,不与人争.从个人修身方面来讲,老子主张知和知常,少私寡欲,勤俭节约.在交友方面,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主张人性回归,像婴儿一样"不争".同理,在治国方面,他也提倡统治者"不争".主张不争之争,即通过不争的手段达到争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