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诗人厉鹗是中期浙诗派的灵魂,他留下了大量描写山水的诗作,可谓"十诗九山水",其中以僧侣、寺庙、佛禅思想为内容,并以此为依托抒发遁世情怀的佛寺诗别具风格,从他的佛寺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山僧厉鹗的影子,是荒寒孤峤中对自我心灵的慰藉。他时常置身于山林佛院,以自持心态体悟着自然之真谛、内心之空明淡泊,以自适心态抚平着内心的波澜,享受着闲适自如的生活,以出世心态传达出一种摆脱尘世、超凡脱俗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初识刘林,他博闻强识、乐观旷达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与他交谈后才发现,这种"刘林式"的个人魅力源于他拥有一种豁达的心态,一种"以出世之精神,过入世之生活"的精神境界。他笑称自己是"活跃分子",对于自己在民办教育道路上的种种艰难与付出,他往往轻描淡写;谈及民办教育未来的发展,他喜欢浓墨重彩,言语之间,渗透着对民办教育的无限热爱。时至今日,北京城市学院惊人的发展速度,潜力无限的良好局面不得不令人感慨:开放的制度设计成就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的同时,也为刘林这样的青年志士开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何往而不适”之境界吗?王维既想有儒家的事功作为,又想“空”物“空”心,保持出世之超脱,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理论上他能做到引儒入禅、以禅化儒,可实践上他却永远不能完全做到“何往而不适”。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文人普遍存在着儒释道三家统一的思想,范石湖有独特的儒道情结,伴随他一生的是与儒家思想相平行的释道出世思想,出世与入世,总是相互矛盾而又伴他一生的,并且体现于他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之中,他在创作上表现出了超脱世俗万物,追求一种豁达人生,又因为道法自然,他的诗歌又表现出自然无为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在当代书家中,张旭光的才情和功底都是一流的。他的作品,明显承继着魏晋而下的隐逸之风,像文人的山水画一样,借笔墨以表现自我精神的放达,体悟老、庄玄远的境界。他的书法作品,开张纵横,恣肆汪洋,流露着"潇洒""无虑""纵情"的山野气息,同时印证着"道"之所在。如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带有一种人格要求的指向,而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则是对自由的渴望。张旭光在入世与出世中寻找着一种平衡。他的作品,笔法含蕴,放收适度,章法谨严而自由,结字奇诡而散淡,属来路明晰而又奇崛  相似文献   

6.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就是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即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权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哲学态度的生活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出世的生活正如入世的生活,两者都了无趣味。纯粹出世的生活心如槁木,缺少生机;而纯粹入世的生活则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己所得,形同猪狗。只有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生活才具有张力和生机。以哲学的态度生活,即以理性的态度生活,而非以宗教的态度生活,也非以科学的态度生活,非以艺术的态度生活。因为唯有哲学具有自我否定能力,从而能够趋向于无限之野。哲学立足于人,而非神,但又保持着对于神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7.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8.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深受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他以"双重真理说""人主同一""纯粹之爱"为价值准则建构笔下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塑造出了理性与宗教的结合者、遁世的"自我"沉思者及出世的"恋之奴仆"等一系列的"完人"形象.在主人公超脱俗世的修行中,帕慕克实践着作为一个苏菲修道者的"文化杂合".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深受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他以"双重真理说""人主同一""纯粹之爱"为价值准则建构笔下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塑造出了理性与宗教的结合者、遁世的"自我"沉思者及出世的"恋之奴仆"等一系列的"完人"形象。在主人公超脱俗世的修行中,帕慕克实践着作为一个苏菲修道者的"文化杂合"。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豪放的诗风、旷达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在某种意义上,"苏轼"成为了"旷达"的代名词.但在大多数人看来,"旷达"往往是出世的,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与超脱,但笔者认为,苏轼之旷达实际上并不与世俗生活相抵触,反而以世俗生活为根基,苏轼的旷达是一种"世俗化"了的旷达.  相似文献   

11.
蔡静波先生的散文正如他之为人,是平实的,是厚道的,率性而不张扬。他的文字后面始终站着一个真实而诚挚的人,并且充满着一种生活的气息和世俗的趣味。他的不少散文就是从俗世里来的,但又能深入到了人的灵魂里去。其文辞平实,却韵味悠长,很是耐读。  相似文献   

12.
嵇康玄学循形名学角度切入,辨名而非名,建立了一个以自然为体的理论的统系.自然在名号之外,体合自然唯有无哀无乐,但在现实人生中,他并不能自免于哀乐.玄思与诗情构成了一对矛盾,逼显出嵇康自然观的缺失,所谓清峻之志,反映着他的执着,也反映着他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七辩》、《应间》、《归田赋》是张衡不同时期的作品,三篇文章在内容上都与隐逸相关。具体说来,《七辩》通过仿无子等7人与无为先生的对话,讲述的是招隐故事,当属于早期作品;《应间》写于作者复还史官之时,设客难己而申辩之,表达的是"聊朝隐乎柱史"的心态;而《归田赋》创作于垂暮之年,有明显的超尘绝俗之志。三篇文章十分清晰地展现了张衡从用世到隐逸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中的诗人之一。在苏轼看来,诗人寄寓于世而有所作为、超越尘外而无所执守,“循万物之理”、“应万物之变”,是诗人本真本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自然为文”的艺术境界。从苏轼文论的经典文本和原初意义出发,运用现象学等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围绕“有为而作”、“无意乃佳”和“不能不为”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能够揭示出苏轼创作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6.
仲殊词浅谈     
宋代僧人仲殊,苏轼称其"胸中无一毫发事",有词集《宝月集》一卷。其词作清丽婉转,与世俗情愫无异,甚至也具脂粉气,然仲殊词亦透露出某种佛家超然的清净意韵,这是由于其僧侣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作为一个俗世生活的观望者所产生的距离上的清净感,以及花间范式的写作方式造成的清净之意。一名高僧写如此世俗化的词作,是宋代佛家世俗化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T .S艾略特 ,一个现代的、深刻的诗人 ,善于描写现实社会中的现代人物形象。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早期诗歌中 ,艾略特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混乱无序的年代。一战后 ,人们发现他们有序的生活遭到了破坏 ,面对这个令他们困感无助的现代世界 ,他们丧失了一切希望和信仰 ,变得空虚、无助。艾略特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 ,看透了现代世界的本质及其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早期诗歌如《空心人》 ,《普鲁佛洛克的情歌》 ,《小老头》等诗中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 |情感矛盾 |生活平庸及绝望。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诗歌随其学术的三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归越及赴谪诗,气格高豁雄豪,体现了他求道的坚韧与执着。伴随着心学体系的建立,他的龙场与滁阳诗境界高远,精微渊穆。在赣及南征思田时期,既是他建功立业之时,也是他心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尽脱红尘之气,沉郁老成,光明俊伟。三个阶段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一个道学家的心路历程。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诗、说理诗,都是他道学情怀的艺术表现,既有道学之玄奥,兼有诗家之本色。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是深邃的思想家,也被看作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诉求正义和揭示生存状况之真实是其作品的两大主题,这两方面互为逻辑支点,前者为目标,后者是路径。他怀着人道的热忱,渴求人间正义;他以冷峻的眼光,揭示真实,警醒众人,辨明歧途。他对存在主义的贡献,就在于对生存真实的深度察觉。  相似文献   

20.
张晓风是二十世纪台湾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同时也是台湾散文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晓风的散文,典雅秀气之中带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缺的概叹和对世事无常,尘世纷扰的豁达,在她的文字里,有着她对人生的憧憬,信心和执着。对于人世间的种种现象,张晓风在自己的散文中既有形而上的哲理沉思,也有形而下的经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