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功能完善的景区景站是沟通旅游区管理者和网站用户的良好媒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明确了网站用户对于生态旅游区网站功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旅游区网站功能评价模型。然后运用上述模型对辽宁省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的网站功能进行评价,以了解我国生态旅游区网站的建设现状。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我国生态旅游区网站建设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九寨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处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区,由于非常特殊的地质条件等原因,以及剧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规模宏伟的北西西向、北北东向的活动断裂带,正因为其地质条件因素非常奇异,所以在使九寨沟成为人间仙境的同时,也让九寨沟也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因此九寨沟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就成为九寨沟景区内一项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刘梅  于波  姚克敏 《资源科学》2009,31(3):456-461
本文说明了以热量平衡为基础,适合中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环境下体感温度模型的建立原理,确定了不同环境下体感温度计算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利用1979年~1996年(缺1993和1994年)16年全国198站旬平均气象要素资料,研究了体感温度模型在城市环境气象开发研究中的基础地位,讨论了应用体感温度进行旅游气象研究的可行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各代表旬最佳旅游地点的确定,主要针对元旦、春节、春季、五一、夏季和国庆几个时间段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元旦、春节期间最佳旅游区为南国风光旅游、高原景观旅游和台湾港澳旅游区;春季最佳旅游区为南国风光旅游区、云贵高原旅游区和万里长江旅游区;夏季最佳旅游区为东北旅游区和青藏旅游区;国庆期间大部分地区均比较舒适,最佳旅游区域有黄河中下游旅游区、万里长江旅游区和云贵旅游区。同时根据各旅游区代表站日平均体感温度的计算结果,确定了各旅游区最佳旅游时间。这些研究结论为全国城市环境气象领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九寨沟旅游开发对安多藏民族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多样性是九寨沟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文化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通过对九寨沟内居民和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旅游开发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针对沟内居民的调查问卷涉及了住房样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经济等7个方面,以了解沟内安多藏族居民的文化多样性现状、变化以及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改变的态度.对国内游客的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觉得九寨沟的民族风情如何"、"您在九寨沟的旅游生活,能够感受到较强的民族特色吗?"和"您认为开发旅游对九寨沟的民族特色有无影响?"等和当地文化多样性相关的问题,以了解游客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现状的感受.对问卷进行数据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旅游开发后九寨沟安多藏民族在住房样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和宗教等方面均发生了诸多改变.其中,语言、饮食、服饰和宗教的改变率分别为79.4%、84.5%、78.4%和39.2%.对于保护九寨沟文化多样性,文章提出保护安多藏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和建立民族风情区,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竞争力效度的中国省级旅游区旅游发展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单纯的竞争力研究主要是基于过往年份的数据,测定未来可能的竞争力大小及强弱,缺乏旅游发展实践的反证。为此,本文在旅游竞争力研究思想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旅游竞争力效度的概念,建立评价模型,考量区域旅游竞争力实际发挥作用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用旅游竞争力和竞争力效度双维指标测定特定旅游区旅游发展态。通过对中国31个省级旅游区发展态的测定得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发现,中国各旅游区发展态的地区不均衡性非常突出,9大明星旅游区中只有四川旅游区地处西部,其余的均为东部的旅游区,而西部其他11个旅游区不是处于瘦狗旅游区就是处于问题旅游区,这就要求对旅游发展的区域平衡问题给以充分重视,特别是要重视处于问题旅游区的陕西、云南、广西和重庆4个旅游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旅游竞争力优势,使它们力争发展成为明星旅游区。  相似文献   

6.
九寨沟、黄龙地区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九寨沟、黄龙地区附近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及NCEP/NCAR1959年~2004年共46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九寨沟、黄龙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九寨沟、黄龙地区的降水以及水资源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91mm、247mm,季节变化明显。46年来,该区年平均降水以及水资源的总趋势是减少的,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94年以来减少趋势尤为显著;两者的减少主要发生在7月份。本区年水资源的年代际变化最显著,主要是15年左右的周期。九寨沟、黄龙地区7月份降水、水资源的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南来水汽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主要的影响因子是巴尔喀什湖以东到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500hPa高度场形势和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高度场以及南来水汽两个主要因子的变化导致80年代尤其是1994年以来九寨沟、黄龙地区7月份降水显著减少,进而影响到全年降水,使其也呈减少趋势;降水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引起了九寨沟、黄龙地区水资源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7.
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降水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长艳  李跃清  彭俊 《资源科学》2006,28(1):113-119
利用九寨沟、黄龙地区附近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及NCEP/NCAR 1959年~2002年共44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九寨沟、黄龙地区降水以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黄龙地区的年降水总量为693.7 mm,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9月,干湿季明显,7月份降水最多。44年来本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降水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7月。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水汽输送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这种差异和季风环流演变有密切的关系。冬、春季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秋季节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夏季风的异常变化引起的南来水汽向北输送的减弱,是造成九寨沟、黄龙地区降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寨沟、黄龙地区多雨年和少雨年来自西太平洋、东海的水汽输送特征有显著差异,多(少)雨年来自西太平洋、东海地区的水汽输送显著偏多(少)。  相似文献   

8.
自然因素对该区水土流失起着促发作用,但最终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为因素.该区既是游客众多的旅游区又是沈阳市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旅游区人文景观及旅游配套设施等建设项目扰动原地貌频繁,大量砍伐原有植被,破土动工,促使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棋盘山旅游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游客的旅游活动扣旅游区开发建设对棋盘山自然生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鸟 《科学生活》2014,(9):78-81
九寨沟有多美?没去过的人不能体会。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确如此。游览九寨沟最好的时节,就是九月与十月,稍稍再晚些,就错过了最美的时光,需待来年。前往九寨沟之前,有必要先查好天气,晴天最适合游玩。有条件的游客可以在附近预定旅店,减少劳累。若是想节省开支,那也要及早预定交通可达的住所,以免无处落脚。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红色旅游区所承载的红色革命精神,针对游客在红色旅游区的行为表现和不道德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红色旅游区游客不道德行为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邱厌庆  戈鹏  赖力  吴艳  任佩瑜 《资源科学》2010,32(10):1979-1984
根据前期对九寨沟景区运行现状的仿真模拟以及对景区旺季客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出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来说,景区内各景点旅游负荷均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发现,导致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系统处于初态时对于景区内游客的分流措施不得当。为此,本文提出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景区内景点进行聚类,确定初态分流区域及其分流比例,作为初始方案,并建立数学模型,使用LINGO软件求解,结果表明,车辆在各分流区域的分配比例基本符合按照区域容量所求出的初态分流比例,这为后期的稳态和终态时空分流导航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研究是达到总目标:整个系统内各景点负荷均衡,提高景区游客旅游价值,实现景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步骤。  相似文献   

12.
基于九寨沟景点负荷均衡的时空分流导航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邱厌庆  戈鹏  任佩瑜 《资源科学》2010,32(1):118-123
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对现代旅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对九寨沟进行了全面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旺季景区内客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由于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各景点负荷差异明显,使旅游和生态不能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设计合理的游客分流方案,实现景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文章研究内容属于景区时空分流导航研究的理论基础,它构建了面向景点负荷均衡的数学定量描述,从建立数学规划模型和动态预测调度两个方面提供了问题分析思路,并提出在预测调度中嵌套车辆调度。  相似文献   

13.
骆毓燕  戈鹏  任佩瑜  梁学栋  邱厌庆 《资源科学》2011,33(11):2182-2190
低碳经济时代的演进,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对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产业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从传统的粗放型向新兴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如何促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针对国内外现有的旅游景区传统线性评价成果的不足,未能从复杂系统的角度体现景区系统低碳环保举措的成效及其效益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复杂性科学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结构理论的指导下,从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生态环保、低碳控制、建设保障等维度构建低碳化景区多维综合集成评价体系,将管理熵增与管理耗散结构模型及改进后的熵值法应用于低碳化景区建设的评价过程中,从宏微观角度系统地揭示景区低碳化建设的系统序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旅游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进行探讨,认为造成旅游地生命周期还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争论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是从地理学和经济学不同学科出发导致其研究对象的差异,另一方面对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相互关系认识不清。从旅游地的角度看,旅游地是组成旅游系统的主体,旅游产品是旅游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地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旅游系统的其他部分作为外在因素影响旅游地演化,并以此构建旅游演化模型。研究表明,通过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来提高旅游地游客的增长率是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济南市泉水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旅游商品缺少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景区旅游购物消费不足。为解决泉水景区存在的上述问题,并且为同类景区提供参考性建议,利用STP理论方法,对济南市泉水景区旅游商品市场进行了重新细分、选择和定位。旅游商品品牌营销策略是解决泉水景区旅游商品现存问题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重视区域旅游合作开发中的行政区划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关注区域旅游合作现象入手,探索这一现象的经济和制度根源。通过解剖行政区与旅游区的互动作用关系,提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行政旅游区、旅游边界、旅游产品政区分割、区域旅游利益分割和政区之闻管理制度错位等五大问题。针对实践中利用行政区划和旅游规划手段解决上述矛盾的两大途径,进一步分析了行政区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在区域合作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行政区划因素,并探索性提出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区域型旅游规划、跨政区旅游产品创新、打造无障碍旅游大市场等四项措施解决行政旅游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等方法,构建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全县2001年生态持续性状态及其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持续性在总体上处于可持续性强的状态,说明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受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状态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丽江县生态持续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丽江县生态持续性的空间分异分析表明,游客的空间集聚导致生态需求的空间集中,丽江县主要景区周边区域的生态持续性状态相对其他区域较差。  相似文献   

18.
承德市长期以来以观光旅游为主,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核心,形成了凝聚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随着“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形成,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驱动之下,承德市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将导致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本文根据距离衰减规律,采用“时间距离法”对“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范围做了界定。其次,本文从市场需求特征、区位特征、交通条件的角度分析了“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对承德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承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资源结构、区域旅游交通状况、旅游业发展基础、旅游业空间网络的完备性等原则,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旅游节点、入口通道和客源市场等六大要素组成的承德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即以避暑山庄、外八庙为主的中部遗产旅游区、以森林草原为主的北部草原旅游区和以山水风光为主的南部旅游区构成的“一体两翼”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承德市旅游系统空间重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黄文 《软科学》2009,23(12):91-95
以神话和族群为工具,结合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讨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创意形象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策略,一是进行旅游营销,在数据库、影视制作等维度丰富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创意形象;二是进行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提升创意形象的旅游路线;三是进行旅游培训,了解居民获取旅游者需求的传统知识技能和旅游产品服务的意愿,增加创意形象与产业集群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