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理论的建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化学是通过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之所以将语言与文化相联系,是因为语言具有促进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能力。民族语言学、民族文化学和民族心理学的发展都是以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为条件的,也可以说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国情学理论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文化学的视角对俄汉语境中共有的"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表达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在隐喻概念系统中相同表达产生的原因,揭示俄汉民族语言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民族的镜子,间接反应了社会的发展。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和历史原因,俄语在民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改变,也突出表现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语言文化学是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语言研究类学科,主要研究的内容涉及民族文化中的差异与个性,寻求语言中特定的文化价值一直是研究者的追求,而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分析其产生的詈语现象。  相似文献   

4.
俄语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国情学的继承与发展,随着语言国情学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向语言国情学的社会学、语言学与文化学三个方向发展。文章回顾俄语语言文化学发展的语言国情学与语言文学化两个阶段,关注国内俄语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创新性进展,追问未来俄语语言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的文化移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语言文化学这一新理论的研究和对“文化移入”概念的界定,分析了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移入的必要性,并结合外语教学实际提出了文化移入所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以期实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先例现象是在研究语言文化学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其中蕴涵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它在大众传媒和交际语言中经常重复出现,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先例现象是造成交际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言语交际的角度,通过对先例名使用的分析,揭示了先例名现象蕴藏的文化内涵及广泛使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基础,文化信息对研究语言和语言教学至关重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发展状况,论述了将该理论引入到维吾尔语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应用语言文化学与双语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以及其对双语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言迁移是外语教学研究的关注点之一。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法,主要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但自从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手段之一,概念隐喻理论就为语言的迁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换句话说就是对比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能让我们从思维系统角度来探寻语言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语言正迁移。  相似文献   

9.
杨素香 《教育与职业》2006,(20):106-107
人类学是一门广泛地研究人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科学。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语言人类学,它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而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分支之一是人类语言学。因此,人类学和语言学不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教育等不同的层面去理解它们的关系。本文旨在讨论人类学对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波 《考试周刊》2010,(9):32-32
本文主要讨论了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及其方法。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大环境,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语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两大不同语系,而且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环境.这就要求译者跨越文化的鸿沟.避免误译。针对英汉词语翻译,本文提出了英汉文化意义及概念意义的跨文化差异和及其主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增译等,并举例说明了中西文化差异在英汉词语翻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给学生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但固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造成丈化休克。本文对“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从语义文化、语构文化和语用丈化三个方面阐述了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促进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4.
当人类开始从事劳作,文化就产生了。而当时传播文化的媒体就是语言。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许多文化的要素就沉淀和保留在了语言中。这种沉淀与保留在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言警句和习语等各种表现形式不断积累,使语言的表现力更加生动,语言的民族特征更加明显,但也使一个民族的人与另一个民族的人交流时产生了一种障碍,或文化冲突。因此,在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同时就必须学习和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以形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行为,同时又体现文化,是文化的编码手段之一.在交际活动中,语言除了传达全社会共同使用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之外,还会由于具体的语境传达某些特殊信息,这在特定的语言社团中有其共同规律,因而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从社会文化中习得或学得言语技巧和交际策略无论对二语学习或跨文化交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校园外语文化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理论出发,指出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校园外语文化的概念和功能的阐述,提出应该从四个方面营造适合国际化人才成长的校园外语文化.  相似文献   

17.
韩亚婷 《海外英语》2012,(13):222-223,249
模因论是最近几年才引入我国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其核心术语,将模因论用于语言分析,能为语言分析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该文将对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XX体"语言变体进行模因论解读。模因论为语言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给如今的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以启发。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其所依附的文化而存在。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习得语言。从语言教学及功能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对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分类,以此来确定文化教学范畴,在外语教学中树立文化语言观,从而进行系统的文化因素教学。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从新疆地区民族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概念入手,确定了文化因素教学在民族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把民族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内容界定在交际文化的范围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互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所学民族语言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学习过程即是认识文化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词汇在文化中的深层涵义不可小视。本文试从颜色词这一角度对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进行分析,分别就白、黑、红、绿、蓝、黄这几个词展开讨论,让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颜色词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