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地违背了教育规范,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了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惩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让我们先看看下...  相似文献   

2.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变“惩罚教育”为“过失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心理  相似文献   

4.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5.
学校该不该对学生实施惩罚,如 何对学生实施惩罚? 这是当今 大力提倡“成功教育”“主体教育”“赏识教育”背景下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教育惩罚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对于如何处理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教育界已有许多典型的范例,这种“绿色”惩罚充满了丰富的教育哲理和人文情怀,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用人性的感化让学生翻然醒悟 无论是…  相似文献   

6.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7.
韦士政 《新疆教育》2013,(13):129-129
在班级管理教育中,对犯错的学生,“赏识”教育和“惩罚”应当并行,尤其要大胆、科学地使用“惩罚”的手段教育学生。正确的看待惩罚教育,师生应明确其必要性,采用合理惩罚方式,把握尺度,按照一定的合理程序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8.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一、适度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9.
近日,拜读了《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刊发的冯王月、汪文的一篇文章《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访谈》,文中指出,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是一个在多视角的理论指导下,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与方式而实现育人目标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要完成“育人大厦”的构建,需要有多种科学的施工手段,其中“赏识”和“惩罚”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赏识教育与惩…  相似文献   

10.
在赏识教育备受推崇的今天,有人认为惩罚教育已不必要。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惩罚”教育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心的压制、打击,往往是在教师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情况下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伤害。而教育的“惩罚”则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有计划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惩罚”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刘承梅  李龙 《新课程研究》2009,(11):110-111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伴随着“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我们并没有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但再尊贵的花草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上就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一点惩罚。当然,惩罚并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是指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比如,以否定的语气、表情(不理睬).来批评、谴责学生,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13.
刘尧 《教书育人》2010,(8):65-65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14.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与其回避惩罚,不如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1.惩罚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15.
惩罚三问     
在教育的问题上谈惩罚,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情,在教育学书籍中,讲到惩罚的章节寥寥无几。一线的教师不敢谈惩罚,大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惩罚特别与今天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不相符。教育专家们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一线教师:对学生要说服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育惩罚”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适当地讲究一些惩罚策略,裹一些“糖衣”,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18.
刘党桦  杨志宝 《师道》2008,(9):41-41
教育方式是多样的,世上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能适应所有的学生。教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如惩罚教育等,多是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很少在教育上显示学生“强势”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的老师放下架子,适当向学生“示弱”一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献 《教学与管理》2013,(11):21-22
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似乎我们的社会要么崇尚“虎爸”“狼妈”,要么只提“赏识”却不提“惩罚”。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就等于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这不符合为人师者的道德标准;若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08,(11):8-8
《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7期刊载文章指出,常用的教育方式如惩罚教育、赏识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都是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很少在教育上显示学生的“强势”的一面。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适当地向学生“示弱”一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