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校进行了"打造快乐课堂"的教学尝试。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大胆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毅然摈弃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画学生背"的"填鸭式"教学,不再"抱着"学生走,或是"背着"学生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消解了教师权威的角色,教师还应不应该有权威,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权威;后现代主义教师观动摇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还需不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后现代主义教师观颠覆了"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的角色,教师和学生还有没有区分的意义,教师还要不要存在.文章在对教育"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教师观,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谌凤山  孙秋芳 《现代教学》2015,(Z2):132-133
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懂自己的"爱",甚至误解、错怪自己的"爱",但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爱"了学生,是否给了学生理智、无私的爱。由于教师爱的方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常常遭遇学生的"恩将仇报"。因此,教师如何施以爱心,是一项重要的师德课题。教师要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必须掌握"爱"的艺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之爱,许多教师施展了自己的招术——向学生"表白爱"、"传递爱",让学生享受到教师的拳拳之爱、无私之爱、博大之爱,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现象一直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师将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重视了"教",包揽了"学"。其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事倍功半。这正是"教师中心论"的表现。这种观点认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过程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的一切活动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很少有自主性,比如教师一厢情  相似文献   

5.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对他人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有成果.如果将这句强调言行一致的箴言改为教师"言"学生"行"、教师"导"学生"演",做到教师、学生高度一致,这对于新课程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具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学生对教师的"言"必信,才会使学生的"行"必果,只有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学生做到了,学生的学业才会有成果.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平等的进行对话。教和学是师生对话互动的一个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一、明确化学实验教师的角色定位多数教师认为: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管好了纪律,实验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和实验课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步骤、顺序,使学生成了教师教法下的"奴隶",从而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意识不足。《化学课程标准》中主张"教"要服从于"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8.
介入考试这样一个变量后,师生关系也出现了学生的教师观的"异变"、学生对教师的"反动"、教师对学生认识的"分化"、教师对学生组织角色分配的"偏差"这四方面的变化,这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重塑考选世界中教师与学生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的相应对策是:评价要兼顾属性本位取向;减少学校中的功利色彩;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打造专业权威;加强对学业不良学生不良同辈群体的预防、引导与瓦解。  相似文献   

9.
刘晶 《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16-117
传统语文教学老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听,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集体失语。只有教师改变观念,让学生有机会"说"。教师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然后是教师正确点评学生的"说",使"说"有意义。最后是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保护好学生"说"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吴培森 《生活教育》2014,(6):109-112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放"教师,通过"解放"教师就能"解放"学生,"解放"了学生也就"解放"了素质教育。因此,教师间的合作,是解放教师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将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重视了"教",忽视了"学"。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的一切活动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极少有自主活动的空间。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与同行商椎。  相似文献   

12.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课堂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僵化.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师们热衷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尽管教师和学生都付出  相似文献   

14.
当英语教学由"教师灌输"朝着"学生中心"转移时,有教师因为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中心"的含义,而在语篇教学中放弃了课堂的主导权,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变成了"自己学习"。在"学生中心"的背景下,教师要彰显其隐形主导的地位,通过发挥评价和学习策略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鲁伟 《成才之路》2012,(2):93-93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工作,"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两个部分。传统教学侧重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结果产生了被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现象,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甚者产生厌学情绪。而现代教学侧重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主演"的角色,学生是观众。而现在,随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有很多,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自己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真正发挥自己的"导演"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要经常"下水",这个观点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践者却为数不多。许多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只讲不做,教不得法,学生无"真"师可从。其实教师"下水"是大有裨益的。对教师而言,"下水"可避免命题陈旧感、隔膜感,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下水"是最具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对学生而言,教师"下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灵感,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起到比书上的范文更直接的示范作用;教师"下水"为学生开启了认识世界的一扇大门。使学生的思维有一种创新的认识;教师"下水"可以给学生以人格方面的直接影响,这种言传身教,胜过任何空洞无力的说教。  相似文献   

18.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讲,学生不断地听,学生没有自学教材和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只能被动地记忆教师的思路和知识点,学生用记忆教师的讲解代替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思维。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一、认识"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克服不放心的心理弊端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传道、授业、解 惑"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 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上教师是绝对 权威。学生只能惟命是听。教鞭指向哪里, 学生学到哪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按教师教的去做就是正确,学生听教师 的话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好,听教师的话 就等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则成为"差生" 或"后进生"。为了促进发展不平衡学生全面  相似文献   

20.
当下"活动导学"中,一些教师"组织""引导"的"主导"作用仍然有余,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切实保证,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应该如何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呢?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鲜明地提出了"教师应该与学生同学共生"的观点,具体阐述了教师与学生"同学共生"的一般路径——全力洞察学生的纯美世界,竭力顺应学生的纯真天性,尽力服务学生的纯洁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