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课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设想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根据现有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具体情况,设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从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三年级,在各年级设置“综合实践课”。这种课程设置,旨在从总体上改变单一“学科课程”编制,克服分科课程的缺陷,适当减少学科门类,增加课程的综合和学生实践的机会。这里拟就初中阶段“以综合为主的课程”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指导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由国家规定课程内容、拟定课程目标、设置课时要求的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取向上以直接经验为主,其内容直接来源于生活领域,学生面对的是“生活世界”;在实践方式上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将其等同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整合了自然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四门学科知识的一门理科综合课程。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总观全国初中课改形势,仍以分科型课程为主,综合型特别是理科综合即选择科学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在全国为数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科学课程的实验区校,应该是“弱势群体”,但就科学这类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又应当是改革力度较大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艺术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正是根据这一思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胆地调整了课程结构,新设了多门综合课程,其中就包括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所增设的综合艺术课程,即把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等艺术门类综合成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5.
综合课程的界定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综合课程是相对于分科课程而言的,是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在范围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行有机补充、融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课程。综合课程因其自身的优势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上海等地率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将“历史与社会”、“科学”两门综合课程正式纳入初中教学计划并进行试验,综合课程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阶段探索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尝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学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学校特色的构建,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巾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同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众多的综合课程,这标志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在我国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从以往理论上的探讨转化为当今实践上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已经启动,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在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学力观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的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三种学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开设研究型课程被看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①在上海,研究型课程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在高中阶段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2011,(7):87-92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其实验与推广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焦点。称之为亮点,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课程首次被纳入国家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主旨;谓之为焦点,因为它作为“取代”了历史、地理分科的综合课程,开设难度大,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呼唤大批名师的诞生。因为,一方面随着普及义务教育在20世纪末的基本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完成了“数量规模型”发展阶段,步入“质量效益型”发展阶段;另一方面,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课程理念、目标、结构与要求开始了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化。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2021,(5):I0001-I0001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系统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学校文化隐性课程这五大功能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全国+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晏荣贵 《湖南教育》2001,(20):43-44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同时又是一门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全新课程,是与过去高中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完全不同的课程。它有自己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办法和评价方式。因此,有的学校干脆称“研究性课程”,我们湖南师大附中称“研究型课程”(我校高中新的课程体系称之为“两性四型”:“两性”,即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又分为兴趣型、提高型、实践型、研究型。基础性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拓展性课程属于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在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结构时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开始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的科学教育分别制定了以分科为主和以综合为主的两种课程计划。然而,目前各个地区的综合科学课程推行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综合科学课程,到底路在何方?是阔步前行还是迷途知返,回归分科。本文将从分析综合理科的特定价值入手,来重新审视分科和综合课程的关系,并为综合理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沈旎 《湖北教育》2003,(23):5-5
时下教育界流行着一些时髦的词,其中“综合”这个词恐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格局,增强课程的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这是就一门学科而言,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旨在改变学科本位的现象。二是设置了综合课程。如科学、艺术、品德与生活等,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门非学科课程,但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有其独特的定位的。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长远目标,关键是要对应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准确定位各个阶段目标。以长远目标为导向,从学生现状及社会需要出发,在实施阶段目标上下工夫,改革高职教学,达成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钟媚 《科学教育》2005,11(4):1-3
本文希望从几种普遍存在的观点出发,透过当前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层理念,澄清开设综合理科课程的缘由和目的,明确综合理科课程“非学术化”、“生活化”和“多元化”的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必修课程。这一新课程的实施,难点在农村,关键是普及。因此,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必须充分发挥对所辖村小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在“以中心校带村小、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上作好文章。多年来,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程强  盛世明 《林区教学》2020,(5):110-1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则应“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小学教师“适应小学综合型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知识能力结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情感态度等方面提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