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颢善 《职教论坛》2003,(18):62-62
一、服装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提到服装设计中的文化情结,要避免两种倾向,其一是照搬历史,拷贝传统。这样就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显得过于沉重。说到文化就离不开民族的,因为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我们往往跳不开秦砖汉瓦、龙虎图腾、剪纸以及旗袍、蜡染等,好象只有《秦俑)、《青铜时代》才是民族的、有文化的,这在服装设计中是一个要避免的误区,尤其是针对消费市场更应如此。设计是一种融合,沈从文先生在谈及服装文化时曾写到,“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穿着情操,还是这个民族一种深厚悠悠的文化”。从设计师唐炜的作品中,人们可以发现他对中国以…  相似文献   

2.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3.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21,(1):81-85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形象价值、精神价值和符号价值往往更为突出,潮流品牌尤其如此。符号消费是解读潮流品牌的重要路径。对潮牌来说,其运行经过符号制造、符号关联和符号固着阶段,从而实现符号消费;对消费者来说,潮牌满足其群体归属和个性展示,成为阶层符号。因此,正确对待潮牌符号消费,既要避免跌入盲目消费和无理性消费的陷阱,又要发扬其为消费者带来物质、精神和艺术满足的独特性价值。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潮流品牌的塑造和壮大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品牌消费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消费方式。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品牌消费的特点、成因及引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服装设计的艺术风格所体现在服装作品众多的组成要素当中,就是充分体现服装主题选择所具有的独特性,颜色使用手法的独到,在对艺术语言以及塑造形象等方面具有独创性。服装的设计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者与服装设计师对潜在的消费者进行寻求审美认同和艺术表达的过程。品牌文化是当前服装设计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直接影响服装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针对服装设计艺术风格与品牌文化内涵的构建展开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品牌消费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消费方式。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品牌消费的特点、成因及引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般认为,体现当代消费社会本质特征的消费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变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连同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一道揭示了当代人类社会的新本质和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我国服装企业提出了较高的挑战,而为了保证服装企业能够将这一挑战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其自身就必须拥有历久弥坚的品牌文化,为此本文就服装设计艺术风格与品牌文化的分析及思考展开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内容能够为相关服装企业带来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韩困首尔W饭店的消费文化为例,阐述了当今社会从生产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的原因及其发展,强调了消费在不同社会中对经济、文化的正、负面影响。对于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该从生产逻辑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借用符号学研究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份社会的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1.
消费者的品牌消费心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心理在品牌价值的实现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同样的商品效用前提下,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名牌?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多,但是许多研究只是从消费品牌的商品原点出发,事实上品牌消费不仅是消费者个体的心理历程,也是整个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文化消费在不知不觉中已延伸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当中,人们的品牌消费已成趋势。文章将通过已有的学科理论对消费者的品牌消费心理做出更全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区中以“种草带货”为导向的品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新图景。借助符号互动论的分析框架,对一个品牌特卖微商群的文化实践展开的网络民族志考察,揭示了虚拟社区以“种草带货”为导向的品牌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流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在线消费社区满足了个体对共同体的需求和想象。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信任”“情感”和“荣誉感”成为可被操纵和利用的营销手段。个体、不同阶层群体和不同性别群体为了缓解身份焦虑,试图通过品牌消费来建构身份,却不可避免地陷入消费符号秩序所营造的幸福幻象之中。  相似文献   

13.
福建闽北地区农村品牌消费调查是以"家电下乡"活动为背景的一次实证研究。这次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并且抽样选择了闽北地区南平市大横镇与洋后镇两镇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获得闽北地区农村人心目中理想品牌情况,为当地政府制定决策、企业制定品牌战略提供参考。此次调查是在当今探讨农村消费以及体验营销等热门话题的大背景下所做的一次实证研究,弥补了品牌研究领域讨论农村品牌消费与品牌营销战略却无实际数据支撑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葛雪珍  肖斌 《考试周刊》2014,(8):110-110
高校学生不仅在现实中有巨大的体育消费需求,而且是各企业争夺潜在消费者的关键。作者通过调查分析赣州市高校学生运动鞋品牌消费的现状,提出塑造个性及民族品牌文化等对策与建议,以期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与现代性问题有直接关联。变动不居的现代性是由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导致的。在现代性语境下。生产内涵从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经济环节的中心也从生产转变为消费,是与经济格局从生产中心转移为消费中心相一致的。由现代性主宰的现代社会树立了文化消费的核心地位,文化消费成为审美活动的重要形态。文化消费的实质是符号消费。在现代性语境下,人们的生产逐渐由消费所引导,人们的消费也从物质商品的消费演变到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也从审美的消费转移到符号的消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大学扩招,大学生消费群体在市场消费活动中蕴含的市场价值日趋凸显,成为众多运动品牌商家竞相争夺的消费主体。如何合理引导大学生运动品牌消费,开发高校运动品牌消费市场,以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品牌定位,处理好消费者心理、产品属性和企业形象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商家的营销措施更加合理、有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从镇江三所高校入手,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运动品牌消费现状展开调查,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运动品牌消费水平不高,潜在消费市场较大;(2)大学生总体消费倾向于经济实用型,高低档产品需求不大;(3)大部分大学生是品牌的中度忠诚者,他们不固定购买某一品牌。(4)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是由多种影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以符号性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在此,人们消费的对象由商品的实体性价值变化为符号性价值,而符号本身的系统相关性,使人们的生活世界转变为由无限的符号所建构起来的拟象世界。然而,消费社会理论虽然具有合理性,但其解构实体世界、建构拟象世界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商品的符号价值除了会受符号编码的影响外,仍然必须以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基础;其解构终极价值、建构世俗价值也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是以解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前提与基础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8.
服装设计创意使广大消费者在欣赏过程中接受到许多新观点、新理念、新趋势,满足和丰富了广大消费的时尚需要和流行需求.服装设计创意是服装消费产业环节中的原动力,当服装设计创意与服装消费心理产生共鸣,服装设计与服装消费才会产生共振.  相似文献   

19.
从消费心理角度分析了品牌构建已成为服装业重要的营销策略,服装企业应当在掌握顾客消费心理的前提下,从服装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宣传等方面构建服装品牌。  相似文献   

20.
英语的本土化既是一种文化再生的过程又是一种语言再生的过程。本文探讨了英语在汉民族文化中的这种文化和语言再生过程,以及文化再生在语言再生中构词以及语篇风格等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