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辉 《陕西教育》2005,(11):59-60
在我没有去德国漫游之前.一听到“德国”这一名词.心头就产生一股“厌恶”的感觉。因为该词往往让我与电影上的“德寇”、“纳粹”、“法西斯”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如此我的眼前就出现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暴行……但在我漫游德国后.我才认识到如今的德国人,是那么的热情、诚挚、友好、无私、善良。但更令我崇敬的是:德国人勇于承认“二战”时羞耻的历史。为防止新纳粹势力的滋生.德国政府便狠抓对青少年的教育:要直面“二战”的历史.要以史为鉴,方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那么.他们是怎样教育青少年直面“二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德国人对孩子不那么严格,但也不像放羊一样不管,而是存根底线,那就是“达标”。合格了,你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也可以下次荐完美一些。德国人更注重的是“进步”,而不是一次到位的“完美”,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文化定型文化定型指人们往往带着自己的文化视角偏见来审视和概括其他文化人种,概括通常过分简单化。文化定型会让人产生简单化的看法,会让人认为同一民族的成员态度和言行类似,我们不难发现诸如“精力充沛的美国人”、“严谨的德国人”、“聪明的日本人”、“勤劳的中国人”、“浪漫的意大利人”等说法。林语堂先生曾在《生活的艺术》中用几个简化的公式概括了德国人、中国人、美国人等在幽默感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都会产生文化定型。那么,文化定型就一定不好吗?其实,用辩证法来分析,文化定型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果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早些年,在柏林似乎很少能遇到想学中文的德国人,曾和一位德国同学谈论过此事,她说:“这也没有什么奇怪,中国离这儿那么遥远,和我们的生活又没有什么关系,学中文有什么用呢?”  相似文献   

5.
“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原联邦德国人手中的“秘密武器”,对其经济振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今天,在统一了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又将占有怎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过去的德国东、西部,无论在政治、经济制度上,还是在文化、教育制度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现在要使之统一协调起来确实并非易事。联邦教育科学  相似文献   

6.
一个不写诗的德国阔人———起码精神上很阔———故作惊人之语:“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嗡的一声,许多不写诗的中国窄人也跟着对写诗嗤之以鼻。先是说,在街上随便扔一块石头,未必砸碎玻璃,但一定能砸在一个诗人头上。最近的时髦是,“诗人”已被用于骂人。德国阔人的名言,如果不用全称判断,而是限定为“奥斯维辛之后,德国人写柔媚的抒情诗是野蛮的”,那么尽管不再耸人听闻,但依然不失其震撼力———它唤醒每个有良知的德国人对奥斯维辛的耻辱感和罪恶感。然而奥斯维辛之后,即便德国诗人也不必全体搁笔,不写诗也不懂诗…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关注“天空”.是一种不为眼下所累,始终仰望理想的大志,是一种时时不忘责任的意识,是一种洞烛万象的智慧。教育,同样需要目光远大、心怀责任、求索终身的关注教育“天空”的睿智群体来支撑。那么,平凡的教师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关注“天空”的教师呢?  相似文献   

8.
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德国经济腾飞的关健,不是因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技术的劳动者,而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合格公民。”这句话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事实证明,职业教育不是狭隘的一技之长教育。中国职教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曾说过,职业教育具有“人本性”目标,即在获取技能、知识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发展人的个性、发掘人的潜力、发现人的价值,从而塑造一个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那么。作为职校基础课的德育课,该如何在教学改革中体现“人本性”目标,为就业服务,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服务是德育课改要担负的首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近十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DUAL SYSTEM”,进行了改革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德国的这种体制,目前我国有两种译法:一为“双元制”,一为“双轨制”。这两种译法在谈及德国职业教育的各类文章中被同时使用着,即使在中央政府的文件中译法也不一致——教育部门使用“双元制”,劳动部门使用“双轨制”。那么,究竟——  相似文献   

10.
在二战中德国实力那么强 ,却连一艘航空母舰都没有 ,这是个奇怪的谜。其实德国也有航空母舰 ,只不过一艘在图纸上 ,还有一艘却在船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 ,这艘还没有造好的航空母舰 ,叫“齐伯林伯爵”号 ;图纸上的航空母舰叫“彼德·施特拉塞尔”号。为什么德国航空母舰迟迟不能加入海军的行列呢 ?主要原因在于空军总司令戈林 ,这位德国空军总司令是个霸道而又独裁的人 ,他曾经说过“在德国土地上一切会飞的都属于我。”海军多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 ,加强海军航空力量。他却坚决反对 ,他清楚知道 ,航空母舰是海上的流动机场 ,有了…  相似文献   

11.
怎样看待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德国理论的革命实质,不仅是如何认识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关于“人的解放”对一切被压迫、“人是非人”的社会诉诸于革命的问题。马克思对这一革命实质曾作出深刻论断,认为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①这里,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看成是消灭旧制度。  相似文献   

12.
说起“吃”的文化,德国不及中国渊远流长,同时德国人对吃的内容充满顾虑。这一顾虑不知不觉中使作者受到熏染。在德国生活多年后,本文作者对德国的饮食文化有什么感受呢?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50页:“同年(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种作法称为‘慕尼黑阴谋’。”笔者认为以上所述容易使人误认为《慕尼黑协定》只规定了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无其他内容。不独有偶,《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的说法,就更使人有这种误解。那么,《慕尼黑协定》是不是只出卖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呢?答案是否定的。课本第51页《二战前法西斯德…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直接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还有探索领导革命运动的空想共产主义。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①“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②一般往往认为,黑格尔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其意义仅仅在于辩证法,因为他的历史观同其世界观一样,是“绝对精神”的意志再现。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成为人类最杰出的革命理论家,正是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5.
人是教育的中心,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人有知识,虽然我们也知道“空无一物的袋子是竖不起来的”。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所谓“人格心灵的唤醒”,实质上就是生命感和价值感的唤醒,使人成为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体。简单地讲,教育就是解放,就是以学生为本。那么,教育究竟要解…  相似文献   

16.
DUTCH小议     
在现代标准英语中,Dutch仅用来表示“荷兰人”、“荷兰语”、“荷兰的”等意;但在几个世纪之前,Dutch一度和German同义,也指“德国人”、“德语”、“德国的”等意。这些词意现仍残留于Pennsylvania Dutch(德裔宾西法尼亚人,宾西法尼亚德语)一词  相似文献   

17.
题目一 :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 ,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 ,然后就躲在暗处 ,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做。结果他们发现 ,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 ,都像是看到了“男”“女”厕所的标志那样 ,毫无怨言地进入了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 ,“女亭”这边电话闲置 ,“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 ,不晓得德国人何以“呆”到了这个分上 !面对大学生们的疑问 ,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 :规…  相似文献   

18.
高峰 《留学生》2012,(10):38-39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城管”——城市管理,每一种商品都有分类,但是德国的城市管理和商品分类尤其细致,这种细致体现了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精神。德国人管理城市犹如操作一架精密机器,从每一个细节中都可以看出德国人的严谨和对人性的关怀。我在德国柏林、波茨坦、慕尼黑、斯图加特等城市,就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法治化管理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小引若要作文,就要有“意”的抒发,有“情”的流露,有“感”的调动。“意”“情”“感”均来自对人、对事、对物的真实感觉,这种感觉哪怕是那么的短暂、那么的微不足道,关键看我们是否善于调动它。其实入微感  相似文献   

20.
人是教育的中心.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人有知识,虽然我们也知道“空无一物的袋子是竖不起来的”。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