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余年前,自己作为内陆地区黄土地上一所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初次读到《道士塔》,心情是亲切而又复杂的;十几年过去了,在强大的全球化语境中,面对着西方的强势话语,再读《道士塔》,心情依旧是亲切而又复杂的:那是因为作品写出了弱势者的境遇,写出了弱势者面对强势者的尴尬。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3.
【导入】 师:有一种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众多贪婪的目光;有一种化,命途多舛,只用短短的10年,就成了中国人永久的痛……这,就是敦煌化。为什么敦煌化会成为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化苦旅》,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道士塔》去寻找答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现场”的目击者历史宛如一只漏斗,荣耀与屈辱,高贵与卑贱,似乎无所不包,而又无一不被漏掉,最终只剩下漏斗本身。关于“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历史的记载除了一方依稀的“碑文”,恐怕也只有一张面目模糊的“照片”了。然而,这具历史的干尸在书写者想像之网的打捞下,居然令人不可思议地复活于现世的视界之中:“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5.
触目文题《道士塔》,请莫认为秋雨先生将领我们去拜祭哪位功德圆满的道士,不,他是借莫高窟所见的圆寂塔为引题,给我们剥离着非人工的破落之“塔”:活“剥”敦煌的直接罪人王圆篆,揭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名篇《道士塔》,用以传输文史知识和人文思考为特长的文化散文来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算是一件好事,而如何理解《道土塔》一文的文化内涵,可能又是广大师生所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本文拟就《道士塔》的文化内涵提出几个具体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作为一篇学散。受到了很多学爱好乃至作家朋友的推崇,现在已被选人了人教版高中语教材。对于此的赞美已有很多,无须笔再画蛇添足。这里,只想谈谈对中两处说法的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不厌其详地列举了许多年代,如:20世纪初年、1900年5月26日、1905年10月、1907年5月、1908年7月、1911年  相似文献   

9.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相似文献   

11.
一、整合意图 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系列中,以散文家的感性投入、学者的理性思考反思了中国文化。《道士塔》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它通过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表现形式和深沉地思考,表现了对民族文化——敦煌艺术遭劫的痛惜,对当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痛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民族、国邦文化命运的关切。在这里,作者无意于一人、一事、一物的是非得失,而是站在历史、文化高度作出理性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奖”,甚至还被盛誉为“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下面我们就以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的《道士塔》为例来了解余秋雨散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的《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学习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并未急于抛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作者与王道士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但文中的叙述却那样具体生动,这是否有些违背历史事实?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有两个别字,现指出来,希望再版时更正。①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此句中的“倾泄”应为“倾泻”。《现代汉语词典》中根本没有“倾泄”这个词,只有“倾泻”,意为“(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敦煌文化的有关知识。 2.了解作者余秋雨。 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至2节。  相似文献   

16.
《道士塔》是一篇在平和中显现愤怒,在轻松中融入思考的散文。文章把贬词褒用和褒词贬用融近平缓的语调中,用正反互说显现出看似轻松但却是有力的讽刺,把心境与物境交融使情绪得到流露,在惯常的结构中作出不惯常的安排,在柔和的语言美和无言的结构美中显现出轻松中的重负和闲笔后的沉思。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入了余秋雨的历史散文《道士塔》。余文以充满忧患意识的语言记述了中华民族永远难忘的一段文化屈辱史,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这篇课文时,好学的学生们问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增加了我对藏经洞诸事的兴趣,为此查阅了许多资料,觉得还可以给原作加一些注释,便于全面、历史的看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士塔》是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卷首名篇,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一篇戏剧式地记叙敦煌文化惨遭出卖,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的随笔性散文。全文用语凝练,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使凝练的散文有了厚重的力量。《道士塔》的语言具有凝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