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话的艺术     
说话不仅是一种表达,而且是一门艺术,即说话的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说话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说话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那么,在口语交际中,如何才能把话说得准确、鲜明、生动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事例中加以思考和摸索。  相似文献   

2.
漫谈选词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没有足够的词汇,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传递信息、沟通情感。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词义有轻重之分,范围有大小之别,感情有褒贬之差,运用不慎就会词不达意,误事失义。那么如何选词呢?一、选词应准确词跟物与事相符,事物是怎样的面貌,词语就表达出怎样的面貌,例如:1.中国有句古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2.中国有句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古语”和“谚语”这两个词,哪个用得更准确呢?乍看看不出,汉语词典里称“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一般形象鲜明,音调和谐,便于…  相似文献   

3.
“可读性”已成为读者品评文章的标准之一了。一篇文章是否具有“可读性”,除了健康的思想内容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言运用的是否生动。固然,运用语言首先要求准确,但如果止于准确,满足于准确,那不一定能触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些记叙文,时、地、人、事,准确无误,可就是不耐细读;有些说明文,科学性条理性都颇强,仍不免味同嚼蜡;有些议论文,尽管论点鲜明,论据确切,论证严密,人们却敬而远之。为什么?症结在于语言太不生动了。有人认为,记叙文是不难写得生动一些的,而要求把说明文、议论文也写得生动一些,是不是脱离文体实际呢?依我看,一点也不脱离文体实际。生动,同准确、鲜明一样,是各种文体在语言运用上的共同  相似文献   

4.
说积累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表达,无论是说还是写,都是为了使听者或读者了解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而要想让别人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思想,除了自己思想的正确、深刻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要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意思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自己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丰富的语言材料不是先天的遗传,靠的是后天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决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正> 同学们,前两期我们说了拟物和拟人,不知道对你写好句子、写好作文有帮助吗?想让自己的句子更生动、更富表现力,也许大家还应该学学“添状”和“添色”什么是添状?添状就是对事物加以准确的描摹,让它鲜明生动地出现在你的文章里。比如我们来看这句话:“小蜗牛的眼睛从头部伸出来。”这个句子里。小蜗牛的“眼睛”、“头部”是什么状态呢?想像不出来吧?现在,我们来“添状”,增加细节描写,就成了这个样子:“小蜗牛火柴梗似的眼睛从光滑的头部伸出来。”你看,“眼睛”、“头部”是不是一下子鲜明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有的同学描写花草树木很呆板,没有生气,常常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如“金秋公园的树美、花美,真是令人可爱……”这样写一点也不生动具体。那么如何让花草树木“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7.
江慧虹 《小学生》2006,(11):16-16
“不知道为什么,我怎么成这样了呢?”这句话常在我脑海中浮现,也许,我是个说话、做事都不经过大脑的人吧,不然怎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8.
言语的表述绝大部分不以缩句的形式出现,多是叠加了修饰语的句子,这样,说话人的意思才能表达得清晰、准确、具体、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我事先对重点的修饰词语进行预设,在范读中我故意漏掉该词,从而引起学生的争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她终于抽出了一根。”我读成“她抽出了一根”。此时,课堂立掀波澜,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生“:终于”写出了小女孩在擦燃第一根火柴前,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师:那么,小女孩在擦燃第一根火柴前会想些什么呢?生:唉!我还是不回家吧,家里和街上一样冷的。生:真是太冷了,搓搓手,我还是再坚持一下…  相似文献   

9.
在说话、写作中,有些学生为什么感到“没啥可说”“没啥可写”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和积累材料,常常是“身在宝山不识宝”,对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10.
一个星期天,波波正在家里玩积木。“我和你一起玩好吗?”突然,从门外进来这样一个句子——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选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下面简称“大句”。)波波仔细地看了看“大句”,说:“你是病句,我才不和你玩呢!”“大句”笑眯眯地说:“你弄错了,我不是病句。”  相似文献   

11.
某次听公开课 ,课后 ,主办者请我评课 ,我很为难。的确 ,这堂课看起来很精彩 ,教学步骤环环相扣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尤其令人惊讶的是 ,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总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学生读书也能一字不挪 ,甚至很有表情。教学流程虽不能说是“行云流水” ,也可以说是“一路顺风”。对这样的课 ,我能说些什么呢?只好再三推谢。但是经不住听课者的一再要求 ,也难拂主办者的一片美意 ,我终于冒出了一句 :“这堂课的优点大家都看到了 ,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全场愕然 :怎么说没有缺点是最大的缺点呢?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是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的习作评语应该怎么写?怎样的评语才有其价值呢?这里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一、切中要害,但不扼杀激情我们常常见到老师如此评价学生的作文:“文章重点突出,能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但描写还不够具体、生动”。在开始时就罗列了许多优点,最后才小心指出缺点。  相似文献   

13.
我的儿子已经快上初中了,可是非常不懂礼貌。家里来了客人,他视而不见,旁若无人,径自干自己的事;吃饭时客人还未动筷,他就大吃起来,完全不顾别人;和我们说话时,“哎”、“喂”成了经常的称呼。教育他他也不听,还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一入学就要注意说的训练,因为大多数儿童入学前说半截话,不知道怎样才算一句完整的话。例如:常常把“我要糖”,说成“我要”或“糖”。有些儿童说话前后颠倒,东一句,西一句。还有些儿童说话的时候带有些坏习惯,至于口齿不清,方言土语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同志的短篇小说《大淖记事》是一曲人性美的颂歌,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篇小说发表之时,曾引起许多人的惊异:小说还可以这样侍弄?此可谓之“奇文”。“疑义”呢?作品只是叙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竟产生了很强的魅力。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吧! 这个短篇写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简单地说,就是叙述了大淖里一个名叫十一子的小锡匠与女挑夫巧云深深相爱而又饱受磨难的故事。作品行文朴素自然简洁传神,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其艺术魅力也正是表现于此,产生于此的。  相似文献   

16.
美欣:你好!我现在有一件特别烦恼的事,想请教你:我的孩子特别“不会说话”,常常在人多的地方因为说错话而让我难堪。拜托了,告诉我一个解决的方法,好吗?山东济南王昕孩子咿呀学语是家长朋友们最高兴的时候吧?每当听到孩子说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话家长朋友们都会禁不住笑出声来吧?可是家长们在高兴之余是否想过怎样让你的孩子责“会”说话呢?现在的孩子做事、说话随心所欲,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久而久之,会失去好多朋友。说话,是一个孩子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那么怎样才能让您的孩子学“会”说话呢?首先,要训练孩子的反应、理解能力,有时孩…  相似文献   

17.
襄樊市王定国、周杏荣老师来稿称: 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十五课《<论语>六则》中有《述而》篇的这样一则:“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的注释是:“哪一样我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可是这一句在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却是这样注解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同样的一句话,两种注解的意思完全相反。究竟哪一种合理呢?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将说话教学从阅读教学中分离出来,已充分确认了说话训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说话课。那么,怎样打开学生的话匣,使说话课生动有效呢? 实验教材第四册说话8——“梅梅该怎么办”,要求看图说话。主要内容是:一个男同学无故打了梅梅,梅梅应该怎么办。共有四幅图,点明了四种办法:1.告诉老师;2.打他;3.没关系;4.讲道理。开始学生觉得只有两种方法:告诉老师或讲道理。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讲出什么道理呢?想来想去,我从“无故”两字联想到前面学过的一篇课文《班长的苦恼》:  相似文献   

19.
一位妈妈领着孩子找我咨询,还没开口就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稍微稳定了一下情绪说:“我这个孩子白养了,他竟然诅咒我死.” 我关注地引导这位家长:“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她说:“我现在只要和孩子说话,孩子就会让我闭嘴,并且会狠狠地来一句‘你不说话会死啊’!”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白了她一眼,愤怒地说:“这能怨我吗?  相似文献   

20.
网络怪语:呕哑嘲哳难为听 “偶稀饭你酱紫的人”。这是一句汉语,但你就是不懂.除非你是一个常常“触网”的年轻人。将这句汉语再“翻译”成汉语.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现在你懂了,但还是一头雾水: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