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近读王文学同志的《古文难句解析三则》一文(辽师学报七九年第三期),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三例被解释作动词的为动用法,我以为不大妥,值得商榷。其一,“圣王在上,而民不知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论贵粟疏》)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复句。在  相似文献   

2.
有的动宾结构中,动词的动作并不直接作用于它的宾语,宾语也不能成为动词支配的对象,而只对动词有一些附加或补充的意义,从而成为实质上的动补关系,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对具有这种性质的动宾结构(为跟表动宾关系的同形结构相区别,下文称表动补关系的动宾形式为“这种动宾结构”或简称“这种结构”),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卓有成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语法功能,一般作句子的谓语,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跟现代汉语一般的动宾关系基本相同。但是,在古汉语中,述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命和意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实词不同用法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仅经常出现,而且也是教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5.
吴铁城同志《文言词活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用动式》一文,读后似觉其中有不妥之处,特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吴铁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读者。一、吴文是把所谓“用动式”当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与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同等看待了.吴文所谓“用动式”并未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我们知道,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关系,而表示(主语)使(以、为)宾语怎么样。而吴文所谓“用动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却是支配关系,并且,不表示(主语)用宾语怎么样。试比较:  相似文献   

6.
《型世言》中的“VP 在 NP”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动词 在 NP,动宾结构 在 NP,动补结构 在 NP;从语料数量上看,“动词 在 NP”结构最多,占总量的88.6%;从用法上看,“动词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多数“动宾结构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部分“动补结构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8.
动词和宾语从意义上看有各种关系,就主要方面说,宾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结果或处所,动词跟宾语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一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有些动词用法特殊,它后边跟着的代词或名词虽然作为宾语出现,但是动词和宾语并不发生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动宾关系为特殊的动宾关系。对于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只能从动词的特殊用法上加以分析,而不能用省略的观点去理解。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可归纳为四种:(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即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挟天子以征四方”(《赤壁之战》)。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就是其中的三种。为动用法是新编语文课本里新增的内容,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其结构形式上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往往不同,用法上具有许多特点,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不少困难。古汉语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它后面所带宾语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支配关系;二、使动关系;三、意动关系;四、为动关系;五、双宾语。弄清各种动宾结构形式上的特点、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和译释方法,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准确理解、译释文言文作用甚大。其中,辨识、区分使动和意动,是一个难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现将上述五种动宾结构关系的特点、辨识及译释方法分述如下: 一、支配关系。这是古汉语中一般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与其后面的宾语构成支配关系。如,①齐桓公陵楚。(《左传·(?)公四年》)②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公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1995年第6期上刊登了吴从松同志《“归之”“来之”无使动意义》一文,文中论证了“归之”“来之”无使动意义。这里我想就“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句中的“归”字是不是使动用法的问题,与吴从松同志商榷。一个动词在文言句中是不是使动用法,首先要看句子的语法特点。“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  相似文献   

13.
文言词活用中的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不少语法专著已多有论述。但是,文言词活用还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翻译时,它要由“用”这个特殊动词和它后边的名词(有时也会是形容词或动词)组成词组,作为活用文言词的状语,再与这个活用文言词共同涉及对象,形成动宾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使得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跟一般的动宾关系不同,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动词,有时是一般用法,即动作由主语发出,有时却是使动用法,即动作是由主语使宾语发出。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加以分析,才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鸿九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 例①的“从”是一般用法,是主语“张良”发出的动作,全句译为“张良这时跟随着沛公”;例②的“从”是使  相似文献   

15.
就汉语本身来说,动宾关系是:宾语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目的物,是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领有、存在的事物等,这一规律是古今一致的,也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汉语的继承性。这一结构就是“动词+宾语”。但是,在古汉语中,有相当部分的词,它带有宾语,从结构上看,也是“动+宾”之结构,而在理  相似文献   

16.
一、在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说来,跟现代汉语同样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使动”和“意动”。后来,又有人提出了“为动”。这三种特殊动宾关系,一般语法论著中多有分析,无须赘述.除此之外,古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特殊动宾关系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很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它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和现代汉语没什么两样。但古代汉语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有这种关系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令、意谓、目的、对象等多种多样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主要是由实词的不同用法形成的。这些用法通常分为三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前二种在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中均可见到,只有为动用法很少论及。但为动用法在中学语文课本和常见的文言文中时有出现,一些人在阅读和翻译中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感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中,当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其它词)和名词(或代词、词组)紧密搭配组成动宾式时,从结构形式上看,两者似乎构成了动宾关系,但从意念上看,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关系.严格说来,一个动宾式词组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词直接支配后面的宾语,宾语直接受前面的动词支配时,它们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在古代汉语中,动宾式词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意念上看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是别的其它的关系.为示区别,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