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黄济先生是我恩师的恩师,我是黄济先生的徒孙,亦是先生的学术助手。2011年8月,我进入北师大学习,师从石中英教授,并开始担任黄济先生的助手。初见黄济先生,我称他为"师爷",先生以为不妥,希望我称之为"黄老师",而先生实为我老师之老师,故我不敢"从命"。先生略加思量,建议去掉"黄老师"的"师"字,改称其为"黄老"。先生对我的称呼最初为"小于""同志",后来也称我"贤契"或"小鬼",不同  相似文献   

2.
去年七月带孩子出去旅游。到凤凰时,先生发来短信.问我昨晚梦见了什么,我说梦见你了呗。先生说没有别的,我说没有。等我从凤凰回到家,先生才告诉我,我的外公走了。他的话音刚落。我的眼泪就刷地流了下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老人去了。  相似文献   

3.
正编前语: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再次聚焦阅读。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的目光去追随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饶宗颐,1917年8月9日出生,2018年2月6日去世。令人称奇的是,他几乎没上过什么学。他是"富二代",用他的话说,"家里条件很好,按理似乎可以造就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家里的藏书楼数万卷藏书,  相似文献   

4.
史晓风 《中国教师》2006,(10):22-23
[前记]1988年叶先生逝世,我写了副挽联:上联是"四十年承教,学习读书、作文、做人、处事,一辈子受用不尽,如今痛失恩师";下联是"八千里随行,考察、做工、务农、育才、编书,多方面得益很深,往后永念遗范"。此外,我还跟叶先生学了不少科普知识和哲学常识,下面讲些实例,供教育工作者研究叶先生是怎样"因人施教"的,怎样具体运用启发式教育的,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促进"师生互动"的。热胀冷缩1961年,我随叶圣陶先生去武汉调研。有一天,参观长江大桥。在桥面上走了一段,忽然发现有一条整整齐齐的横切裂缝,切口两边都镶着一把犬牙交错的不锈钢的“锯…  相似文献   

5.
《蓦然回首》原是三毛写给她的恩师顾福生的,那个帮助她走出自闭人生的老师。三毛这样说:那个擦亮了我的眼睛,打开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经自愿湮没的少年时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师,今生今世已不愿再见,只因在他面前,一切有形的都无法回报,我也失去了语言。几年前,当我还是个软弱小孩时,我也遇到过一个把我从茫然无助的青春引进文学殿堂的恩师——刘老师。语文课上,大家凝神屏息,专注地聆听着刘老师讲述古今中外文学上的事儿,尤其是古文,那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自己看时  相似文献   

6.
开沅恩师是我人生的主心骨和引路人。在他的教诲引导下,我踏入史学之门并以治史为业。开沅恩师虽然驾鹤西去,但他的精神长驻人间,永远激励国人奋进。体现着“大先生”精神的“章开沅精神”,其构成包括风骨、睿智、活力、爱心、低调诸种要素和品质,是诸多优秀品质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正>读过许多名师大家关于读书与备课关系的论述,都不如北京市海淀区张干萍老师说得干脆:"读书是最好的备课。"真是一语胜千言。我在师范读书时,度过了近四十天的暑假回到学校,遇恩师冯雪泥先生,礼貌性地问了一句:"老师,一个暑假忙些什么?"老师随口答道:"备课。"当时觉得奇怪,放暑假又不上课,备什么课,便好奇地问了一句:"备课?"先生笑而未答。二十余年过去,终于明白,先生原来说的"备课"一定是读书。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7日,是我的恩师、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老会长、著名书画家齐良迟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每当恩师的祭日,我都会久久地坐在他的遗像前,缅怀老人家对我的厚爱与恩情。齐良迟先生是我国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的第四子,1921年11月19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其出生之时父亲已经58岁,因为来到这个世界太迟了,白石老人便为他起名为  相似文献   

9.
爸爸外出打工,六年没有回家了。我梦见他满面笑容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天天陪着我和妈妈,再也不去打工了。达县大树中学李梅我梦见了一次最奇特的考  相似文献   

10.
班里新转来了一个学生,英语没学过,而班上的其他孩子都已经学过一年的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有点犯愁,这个孩子脾气有点倔,跟他说,你没学过英语,那你要比其他小朋友多花点时间读英语啊!他不吭声。上课的时候,小朋友都在跟着我大声朗读单词,他有点不知所措。我要求小朋友指读单词,他还不习惯,有时候手指没指好,有时候视线游离在课本外。请小朋友一个一个起来读书,请到他,他不张嘴。我大声地给他示范,教他跟我读,他还是不张口。  相似文献   

11.
我一生从读书到教书,受惠于师友者多矣。陶行知先生是我最难忘的恩师,也是我最崇敬的中国现代教育家之一。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世人共识。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不仅在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不朽于史,而且教育和培养了数辈英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作出了非凡的贡献。陶行知先生是出生和成长在中国土壤上的大教育家。尽管他受过西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班里新转来了一个学生,英语没学过,而班上的其他孩子都已经学过一年的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有点犯愁,这个孩子脾气有点倔,跟他说,你没学过英语,那你要比其他小朋友多花点时间读英语啊!他不吭声。上课的时候,小朋友都在跟着我大声朗读单词,他有点不知所措。我要求小朋友指读单词,他还不习惯,有时候手指没指好,有时候视线游离在课本外。请小朋友一个一个起来读书,请到他,他不张嘴。我大声地给他示范,教他跟我读,他还是不张口。  相似文献   

13.
施宗恕恩师走了,他老人家以94岁的高龄走向另外一个世界。使我感到十分难过的是我实在太忙,没有来得及去看望老师,因在外地也无法赶回参加遗体告别,我带着莫大的遗憾写下这篇悼念文章。施宗恕先生,是革命家中的教育家,又是教育家中  相似文献   

14.
和学新 《师道》2010,(2):6-8
恩师张敷荣先生仙逝已有12年了,回忆起跟随他老人家学习的日子,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做人与治学,德为先”的谆谆教导。  相似文献   

15.
师恩难忘     
我的恩师胡云翼先生离开人世已经有46年了。每当想起他生前对我的关爱和教导。感激的泪水便夺眶而出,沾湿了我的衣襟。  相似文献   

16.
<正>看了《走近陶行知》,我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进行一个综合对比。陶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儿童教育中有很大造诣,他当年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后回国大力普及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后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由于当时社会普遍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与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相似文献   

17.
词坛一代宗师唐圭璋(1901—1990)教授逝世已多年了。先生虽去,学术犹存,时时昭示后人。先生生前乐育英才,诲人不倦。音容仿佛,如在昨日,受业者莫不永忆箴言。1989年6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我与书法家梁宗亨一道去南京师范大学拜谒唐圭璋先生。他时年已89岁高龄,白发苍颜,步履蹒跚,身体瘦弱。但精神尚好,思路清晰,缅怀往事,侃侃而谈。言及他的恩师吴梅先生,唏嘘不已,倾谈不倦,勾起一段词坛逸闻,师生弥深缱绻之情。  相似文献   

18.
球迷爸爸     
正爸爸是个羽毛球超级"发烧友",他要不在球场,要不在去球场的路上。以前爸爸不爱打球,一次跟朋友的比赛后,他彻底迷上了。之后爸爸经常约朋友们打球,开始是一周一两次,渐渐地,变成三四次,甚至五六次,而且每次的时间也从两小时增加到三四小时。如果碰巧他在家,他会坐在电脑边,不是在看林丹李宗伟的比赛视频,就是在看李在福的教球视频。有时候他也会让我看什么李宗伟的"弹簧脚"  相似文献   

19.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作家梁实秋怀念恩师徐锦澄先生的散文.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在文中记述了先生的言行举止,记叙了先生对"我"的责骂与教导,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言浅而意深.本文从作者对先生的描写入手,从"敬慕怅惘之意"入手,探究梁实秋对先生的敬慕之情、怅惘之意以及戏谑中透露...  相似文献   

20.
98岁的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初识先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发奖会上。那时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全国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图书,季老是评委,坐第一排,我在台上干一点宣布谁谁讲话之类的“主持”之事。他大概看过我哪一篇文章,托助手李玉洁女士来对号,我赶忙上前向他致敬。会后又带上我的几本书到北大他的住处去拜访求教。他对家中的保姆也指导读书,还教她写点小文章。先生的住处是在校园北边的一座很旧的老式楼房里,朗润园13号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