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列举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表面化、政策扩大化和政策被替换等失真表现,分析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提出加强宣传使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基础教育“减负”的督导评估制度等对策来解决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减负问题的重视,中小学"减负"政策失真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减负"政策的失真一方面不利于中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因而,切实落实"减负"政策迫在眉睫。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并针对其提出了现应的措施,以促进"减负"政策的切实落实及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减负政策执行失真是中小学减负实现的主要障碍。减负政策本身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执行环境的制约以及执行监督不力等是导致减负政策执行失真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最严减负令"的出台,中小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社会焦点问题。通过对23份省级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政策中的问题与潜在风险主要有:政策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执行偏差,强制性措施过多可能引发执行僵化,政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可能造成政策失真。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的精准性,实现从"减负"到"提质增效"的跨越;协调配置各类政策工具,形成政策合力;细化减负政策的具体措施,加强各主体间的配合,共同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自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对于"减负"政策取得的效果众说纷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减负"政策呢?本文从"减负"政策的背景、效果、改进策略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减负"包括减轻学生的课业、精神、经济三种负担,而减轻与课程和教学密切相关的课业负担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为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必然引起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的加重.解决"减负"问题并非简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奏效的,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评价以及升学制度等诸多问题,是一个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问题.严格地讲,"减负"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素质教育取代功利教育,它需要一个漫长转变过程,但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科目林立,应试学科繁多,学生负担沉重的现状,"减负"又刻不容缓.因此,本人认为实施综合课程开发是解决"减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宁本涛 《中学教育》2011,8(1):48-51,95
中小学生"减负难"与其说是一个"教育问题",毋宁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问题".除了强化政府在中小学生减负中的主导作用和责任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快高考制度和学生日常评价制度改革的步伐.高考改革的趋势应是"宽进严出",只让符合毕业生标准的人获得大学文凭.从长远看,国家还应该着力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包括师资在...  相似文献   

8.
"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是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之一。这一主题,针对教育时弊,切中肯綮。对于如何真正落实"减负"工作,我以为,必须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或许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方能真正奏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二是内在因素,两者既相互关联,又互为因果,要真正加以彻底解决,难度颇高。就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科之多、难度之深而言,委实是到了非"减负"不可的时候了。在课程和学科的双重压力之下,我们的学生大多学得苦不堪言,视学习为畏途,几无学习兴趣可言,更不用说什么兴趣爱好或个性张扬云云了。因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减负"的首要工作,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准和兴趣爱好,在落实基  相似文献   

9.
"减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难以绕开且必须尽快解决的难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使基础教育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要实现"减负",必须强势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生负担问题历来都是教育领域的沉疴痼疾,减负政策对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间断均衡理论作为经典的政策过程理论之一,致力于解释公共政策长期稳定和短期剧变共存的现象。本文基于该理论梳理了我国1978—2022年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变迁历程,并剖析了政策变迁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经历了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阶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和以“双减”为标志的“后减负”阶段。不同政策变迁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中央决策层的价值理念具有推动政策间断和维持政策均衡的双重作用,社会问题的叠加效应则会通过推动问题性质的转变加快政策的间断革新。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也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经过这儿年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并没有给素质教育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减负难的原因予以分析,并对影响减负工作顺利开展的各种制度因家,如现行考试制度、当前就业形势及教育评价机制等给予关注,试图从中找出一些摆脱基础教育减负幽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减"不仅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更是教育生态的重构,从表象的"减负"走向深层的"提质",是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需要深入研讨的课题. 基于"双减"政策落地的需要,基于学校减负提质的愿景,我们明确了"三主"思路,即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做好减负提质,践行学校...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21,(5):21-30
"双减"政策首次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共同作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两大重任,而省级和地市级的政策是确保减负能否落实的关键。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梳理了 28个省89个市共计461份校内减负政策文本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政策文本,构建"政策工具——减负类型"二维分析框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权威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使用过溢,激励、象征与劝诫、系统变革工具使用不足;省级层面和地市级层面的校内校外减负政策工具存在同质化现象;校内减负和校外减负政策工具选择之间存在不均衡情况。结合"双减"政策导向,未来省市级选择减负政策工具可以进行以下改进:以权威工具为抓手,优化减负政策工具使用结构,提升政策协同效力;减负政策推进关注"本土性",寻求本地减负政策工具和政策文化、空间及受众的自洽;注重激励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的使用,对学生学业的管理由"双减"转向"双提升"。  相似文献   

14.
青羊区教育局一至四号"减负令"切准教育时弊,果断出击,大快人心.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减负"之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一提到教育体制改革,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减负",学校减负,教师减负,学生减负.一路"减法"大游行."减负"固然必要,但是正确的"减负"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5.
自建国到90年代后期,中国基础教育政策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简称减负)一直是重要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民生问题的关注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减负更成为家长与社会媒体长盛不衰的教育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政策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虽然民间与学界讨论很多,但是学界与大众对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理解与有效解决方式未能达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共识。因此本文引入米尔斯的"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的讨论,从"真实世界"的政策理解进路国际上已有近三十多年历史的"家庭作业"研究出发,从时间、负担与投入呈现不同群体所感知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象,最后提出将课业负担转化为学习工作量与学习投入的教育观念,从而推动对减负的系统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目的是"授之以渔",是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改革应"避虚就实",仍以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改革必须在它完成"使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减负".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教育"为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前景.为促进教育要素的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发展平台、强化科研合作等方式拓展协同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打造示范区示范项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大资金政策扶持等拓展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思路,提升京津冀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教育"为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前景.为促进教育要素的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发展平台、强化科研合作等方式拓展协同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打造示范区示范项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大资金政策扶持等拓展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思路,提升京津冀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自新时代以来,基础教育发展步入“后减负时代”,具体表现为:顶层设计站位高、减负主体多元化、减负对象丰富化、减负策略系统化。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失衡的表征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症结在于教育功利心的驱使。“双减”政策对重塑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具有深刻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构建基础教育良好生态系统,要坚持以疏为主、标本兼治,回归学校育人本质、重视学校特色发展、推动评价机制改革、寻求教学过程突破、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20.
"减负"这句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多年,然而"减负"的成效到底如何?为什么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那么沉重?为什么社会的呼吁还是那么强烈?时下教育行政部门又再次重申"减负"问题,并加大了对学校落实"减负"工作的检查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