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里有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一种是以知识为中心,即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严密组织,让所有学生接受书本知识,信服书本知识,会用书本知识;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长期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说明我们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不得要领。本文初步认为,应试教育的问题不在于“以知识为中心”、“以智育为本位”,而在于对知识的误读,在于把知识与书本、课堂、学校等同了起来。走出应试教育困境的前提是重构新的教育知识观,这种新的教育知识观是:书本知识是知识形成并同时是生活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而生活经验是书本知识现实化并形成完整知识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 ,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 ,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 ,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本文拟对此作具体分析。一、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书本知识的学习 (或曰学习间接经验 )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 ,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这是因为 ,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 ,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课堂…  相似文献   

4.
从整体来看,我国课堂仍然是标准化课堂,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照。根据知识观转型和个性理论,个性课堂应综合关注知识的建构性、境遇性、个体性和默会性,充分把握个性的独特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特点。在具体实践中,要创设安全自由的个性课堂氛围,创新丰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师个性,树立个性发展的课堂评价观以及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在实践中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那么如何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堂教学的引导、参与,具有很多自主权和创造的空间。如果说,课改以前是法定知识(书本知识)占绝对权威,在法定知识和多样化间,只有按部就班的听老师讲解书本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成为好学生。那么,课改进程中,教材作为教学载体的情况下,师定化(教师的知识取向)在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如何与个体知识(尤其是课堂生成的个体知识)互动呢?本在追踪调查四个学生基础上作一种社会学的个案分析,以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更倾向于生成性.是生成的课堂。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进人文本,去体验其中的思想、意象或人物,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我以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营造一个开放、生成的语文新课堂。  相似文献   

8.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立的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有独特个性的人。在新学生观的指导下,还教学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完善,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刘艳名 《学周刊C版》2014,(7):164-165
以往的高中课堂紧张枯燥.各学科知识点繁多。在应试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单向灌输.总是快节奏、神情紧张地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能够在课堂中多让学生接触知识.但却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全部吸收.导致最后的教学效率并没有教师想象的那么好。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教育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一门充满个性的艺术,不应只弹奏单一的声音。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前题,重视学生动手动脑去主动获取知识,让课堂灵动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项素质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大多在课堂中完成。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好坏,既取决于他们原有的知识、能力,又取决于他们的心理因素。因此,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现代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是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的素质教育观。一、重视学生的参与,能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主性。1.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主见,自尊心强。…  相似文献   

12.
咸恺干 《教师》2010,(30):42-42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小班化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系,培养学生认知的方式,创设灵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个性得以飞扬。对此本文就教学手段多元化,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创设教学情境,让个性得以飞扬;开创灵动课堂,张扬学生个性;鼓励自主阅读,发展学生个性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开创灵动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不是知识的容器,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数学课堂不仅仅要体现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还有对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由师生所构建的数学课堂应该充满生命的灵性、智慧的火花、情感的流动和价值的体现。本文从注入情感,营造和谐的生命化课堂;体验数学生活化,构建生命化教学内容和尊重个性差异。倡导生命化学习方式等三方面探讨了生命化数学课堂构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课堂上 ,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中心 ,重知识的接受性、划一性、机械性教学 ,让学生把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当作惟一的任务 ,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无形中也堵塞了创新的源头。那么 ,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立足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激活课堂运作 ,疏通创新“源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一、摆脱权威束缚——激活创新勇气有句名言 :“崇拜权威就等于扼杀智慧。”然而 ,在传统的课堂里 ,权威无处不在 ,有书本权威 ,有教师…  相似文献   

15.
正以往的高中课堂紧张枯燥,各学科知识点繁多。在应试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单向灌输,总是快节奏、神情紧张地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能够在课堂中多让学生接触知识,但却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全部吸收,导致最后的教学效率并没有教师想象的那么好。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教育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增加一些容易吸引学生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辅材料,使课堂充满欢乐和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英语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兴趣和动力。这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分散和知识系统化,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不知不觉在快乐的气氛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低年级学生由于专注力差,需要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上课听讲的专注力,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于学习缺乏需求,学起来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书本知识游戏化、将教具玩具化、将传统过于强调知识本身的学习活动趣味化,在游戏中边玩边学,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小班化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系,培养学生认知的方式,创设灵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个性得以飞扬.对此本文就教学手段多元化,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创设教学情境,让个性得以飞扬;开创灵动课堂,张扬学生个性;鼓励自主阅读,发展学生个性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开创灵动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课堂文化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相得益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课堂文化,应该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开始,注重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环境,建立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平台,逐渐形成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的基点在于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到实处。语新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生命交融的美的情境。当教育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32具性与人性为一体的语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呼唤人关怀,唤醒学生的人需要和人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