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震宇 《新闻实践》2014,(12):65-66
2013年盛夏,一条消息在国内摄影记者圈中掀起了一阵"冷风暴":美国芝加哥太阳报突然解散了整个摄影部,下岗的摄影师中甚至不乏普利策新闻奖的得主。芝加哥太阳报称,以后将培训文字记者用iPhone手机拍照,以满足数字出版时代读者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芝加哥太阳报高层做出如此"创举"?是为了挤压成本,摆脱"传统媒体"形象,还是为了勇敢地迈入数字化未来而进行的一种尝试?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传统新闻摄影的"门槛",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数码摄影的大众化让摄影不再是记者的专利。  相似文献   

2.
王旭 《军事记者》2005,(6):38-39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会长蒋齐生就提出我们的报纸要“图并重、两翼齐飞”。然而,纵观军队报纸,应该说,“图并重、两翼齐飞”还只是刚刚起步。如何实现军队报纸的“图并重”,让军事新闻摄影的“一翼”展翅高飞,军事摄影记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摄影记者的脱困机遇与“JETS”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新闻实践》2009,(10):64-66
以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爆炸后各大报纸的头版均被手机照片占领为标志,宣告新闻照片最原始、最震撼人心的本质--现场感--的真正回归.在突发事件面前,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照片才是最好的,在这里,拍摄者身份、影像质量、拍摄技术等等统统被弱化,即使是拍摄不到位的有瑕疵的照片仍然"聊胜于无".  相似文献   

4.
作为报纸新闻摄影的从业者.我们发现“读图时代”到来的今天,报纸在并没能给摄影记者带来更多的发稿空间,甚至相反——报纸用图(除照片外,图表制作和美术作品增加)的多元化却给摄影记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相似文献   

5.
张克非 《新闻传播》2005,(11):65-66
《牡丹江晨报》是一张8开32版的都市类报纸,由于主编对图片的重视,几年来图片在报纸上一直很抢眼。遇到重大事件,编辑部有一种共识:让摄影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2005年6月10日,宁安市沙兰镇发生200年一遇的洪灾。编辑部闻讯后立即派车让笔者和一位文字记者同往。由于我们两人是全国各家媒体中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笔者拍摄的照片在本报第一时间刊出后,新华社以通稿的形式向国内外发布。沙兰洪灾期间本报的新闻图片多次以一版组图的形式刊发。  相似文献   

6.
吴国方 《新闻实践》2010,(10):50-50
近来,笔者选了杭州4张都市报一周的新闻版面,对照片的刊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4家报纸的新闻版大致差不多,平均63.5个,其中配有照片的版面平均为45.8个,而刊用记者的独立照片平均只有5.8幅,仅仅占所用照片的7.3%。在读图时代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陈明 《新闻世界》2014,(10):185-186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层出不穷,让9亿人用户拿起手机开始记录影像,并借助各类信息平台成为"百姓记者"。"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摄影记者构成挑战。如何面对挑战,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固守社会责任的同时,加强图片的精品意识,图文并重,与时俱进方能立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是新闻媒体日常工作中的必备环节。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于画面中,有"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新闻摄影要求运用艺术的手法把握典型瞬间,会"说话"的图片,才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都市类报纸的文字记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文字水平,更要学会“玩转”手中的相机。新文字记者,既要有一般意义上文字记者的素质和修养,又要有摄影记者的素质和修养。新文字记者的基本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突发类新闻,通常都是在其突发的第一时间摄影记者通过网络和各种通讯工具,将第一现场的图片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迅速把图像信息传递给广大读者和网友。这类突发类新闻,以“快”著称。而在日常新闻摄影专题的拍摄中,在强调新闻时效的同时,更注重“炖”的滋味,需要摄影记者静下心来,寻找人物和事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1.
杨晓东 《新闻实践》2014,(12):61-64
如今,视觉新闻已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日益走俏,年轻摄影记者已经成为报纸新闻摄影的主力军。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想活跃,身手敏捷,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摄影记者脱颖而出。不过,新闻摄影入门容易,提高难,在自身的摄影业务有了长足发展之后,年轻摄影记者大多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样的现实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最为要紧的,应是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的相对缺乏,这是年轻摄影记者所普遍面临的"职业软肋"。  相似文献   

12.
由辽宁省新闻摄影学会主办、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协办的首届(中兴杯)辽宁省十佳摄影记者评选活动日前圆满结束,吕文正等10位优秀摄影记者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三个步骤:观察中发现,等待中捕捉,构思中提炼。  相似文献   

14.
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与文字记者或电视记者相比,"活动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会议、年终总结会场等场所不宜涉足,不能哪条"河"都趟、什么"鱼"都抓.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独具慧眼,投身到"新闻之河"去抓别人不易抓到的"活鱼".  相似文献   

15.
摆拍,是指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主题思想表达、人物情态表现、主体与陪体关系处理、摄影画面构图形式、摄影用光等因素的考虑),采用设计、调度、调整、改变等手法,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或全部干预的一种摄影手段。这是摄影史上最早形成的一种拍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微博时代无处不在的手机等摄影工具,使摄影记者渐失争夺“决定性瞬间”的优势。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新闻摄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蜕变的痛苦。本文结合温州都市报最新启动的全媒体战略,浅析摄影记者“进”、“退”相宜的转变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方仁 《传媒观察》2008,(6):15-17
王瑶是一名女摄影记者,王瑶认为拍摄有“三重门”,一重来自和被拍摄者的交流,让他们向记者敞开心扉;第二重是快门;还有一重是拍摄者自己的心灵之门。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她对于新闻撮影有什么独特的理解?她如何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在创作上精益求精?面对荣誉如何进一步提高并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8.
郑晓群 《新闻实践》2013,(11):66-68
核心阅读:一张能够打动人的新闻摄影图片,一定具有情感的张力,而情感的张力往往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影像所揭示的思想,二是画面中生动感人的细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要具备思“深”识“细”的能力与谋略。所谓思“深”,就是对新闻题材要了解透彻,思考深刻,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所谓识“细”,就是在拍摄新闻照片时,要善于发现并抓住生动感人、能够揭示新闻事件本质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摄影记者是在用照相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用照相机关注并记录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照相机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一名称职的新闻摄影记者,他会时刻关注民生,经常站在百姓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百姓生活的热点、难点和焦点。把握正确方向,用"社会眼"讴歌时代  相似文献   

20.
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通过"有线"与"用户"连接,网媒通过网络与"用户"联通,手机报通过终端与"用户"联系,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也正在通过渠道向"用户"靠近……这是一种趋势,这是挡不住的脚步:媒体正在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受众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