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也是最有效的阅读途径之一。欲动阅读之全身,必先牵文本之一发。这"一发"是什么,是文眼,是阅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有人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把一本书读薄了,把一篇文章读短了。  相似文献   

2.
正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训话,民间更是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民谚。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在当今"讲风不正"的情况下,回归以"读"为本,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有其积极意义。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反复筛选且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名家名作,文字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余映潮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材阅读,首次提出了"理读"的概念。他将"理读"解释为"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这是一种有效的教材阅读方式,也是"理读"的第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细致解剖文本,进而达到"理解式地读"的要求,也就是"理读"的第二种境界;最后,语文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还要具备理智辩证的眼光,客观地审视和处理语文教材,争取进入"理读"的第三种境界,即"理智式地读"。  相似文献   

4.
泛读是广泛地阅读,也就是“多读”。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就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也是“会读”。上升到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读好”。三者中“会读”尤其重要,泛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可见训练学生的朗读已经引起了重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理解的规律训练朗读,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训练他们有良好的语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训练时既要避免在一个层面上机械地读,反复地读,重复地读,又要避免华而不实,花架子。什么样的朗读才会富有活力?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有这几种朗读:自读、置身读、重点读、图文对照读、动作配套读、尊重个性读。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读,只有充分、认真地读,才能深入文本.让学生读可以是精读、读出情感;可以是品读和拓展读,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把同类或作者其他文章一起比较,从而更能把握文章的风格和感情;可以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中要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杜凤飞 《教师》2010,(36):96-96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黾,我们把有创意的阅读,简称为“创读”。“创读”与“实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努力读出文本的本来意思,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是一种“再现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读,只有充分、认真地读,才能深入文本。让学生读可以是精读、读出情感;可以是品读和拓展读,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把同类或作者其他文章一起比较,从而更能把握文章的风格和感情;可以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中要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严佳 《新教师》2021,(1):29-31
整本书阅读,即完整地读一本书,这是古人的常态阅读方式,也是近现代语文教育的课程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建议"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相似文献   

10.
一、由“声读”到“默读”  传统阅读过程是“眼睛—文字—声音—大脑”。“声读”借助声音进行思维 ,弊病是 :不少学生看似一字一板 ,念念有词 ,实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默读省却了“声音”这一环节 ,即“眼睛—文字—大脑” ,变“读”为“看” ,由“看”直接传递给大脑 ,通过内部言语机制读意而不读字 ,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路径 ,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二、由“点读”到“块读”  不少学生阅读时 ,一字一字地读 ,即“点读”。这种读法不但费时 ,而且很不容易把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初、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文字,学会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而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因为阅读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字词句篇等语文基本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并扩展学生的综合知识,同时巧妙地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改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在于多读,一是在课堂上多朗读,二是扩展课外阅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课外阅读应遵循整本书阅读推进的基本流程,及时跟进阅读情况,积极使用阅读策略。在导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预测、猜读等思维工具,让学生有兴趣地开始读;在自读活动中,可通过跟踪对话,让学生有计划地读下去;在过程监控中,可通过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任务单,让学生有目标地读进去;在总结交流阶段,可以可视化、项目化、有关联的方式来分享阅读成果,让学生有感受地读出来。  相似文献   

14.
阅读和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吸收;写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阅读和写作既相互促进.又相辅相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仍写不好作文。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读.没有真正理解:二是没有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写作过程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读与写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从而达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一提到如何提高英语泛读能力,人们自然会想到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要想尽快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绝非易事,学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掌握一些技能技巧,才能如愿以偿地提高泛读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进行泛读方法的指导和泛读技能的训练,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泛读能力,争取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17.
正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分析上网一搜就会发现,近十年来,人们不断地在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但结果几乎一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名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人较少,他们往往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其中不乏语文尖子生。也有些学生想读点名著,但不知道读什么好。尽管不读名著的孩子一样能长大,但是可以肯定,读名著的孩子和不读名著的孩子长大了会有所不同,读名著是一种需要,读名著是一种提升,读名著是一种超越。要想解决大多数中学生不读名著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中学生不读名著根源。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生的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时,需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多问、多写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进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指导学生"读",让学生机械地去识记、去积累,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明显是不科学的。在新时期,语文阅读应最大限度致力于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不仅让学生能阅读,还要让学生会阅读,爱阅读,自信阅读。绘本是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文本,它最大限度降低了初中生阅读的难度,让学生克服了畏读的心理,实现独立阅读。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而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联,互为映照。但在教学实践上.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教学,这是严重错误和不科学的。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