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从论述校报总编在校报舆论导向所担负的重要职责入手,进而论述了校报总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和立场,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高校校报的党报属性和现状评价着眼,论述依据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推进高校校报建设和完成办报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并以提升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为重点,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报办报工作、在办报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要求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校报转为正规报纸后,长期处于封闭办报状态所形成的随意性暴露无遗,与管理层和读层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形成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校报编辑人员缺少规范化办报的意识和业务素质较低,强化规范办报意识,提高校报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已成为新形势下校报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报要解决同广大师生缺乏交流等同题,校报编辑要增强开放、干预、竞争、受众、推销、经济意识,在报道内容、报道深度、发行范围、报道方式上开放;敢于进行深层次的批评报道,保持校报原有的主导地位,面向全校师生甚至社会办报,为社会与高校联系“架桥”,多方筹集办报经费。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校报在校园内的舆论监督、促进教学改革及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它依然存在着信息量不大,时效性不强及舆论监督不足,可读性不强等问题。要想办好高校校报,首先要从思想上下功夫,要用市场竞争的意识、精品意识及新闻专业主义意识来办报,高校校报的质量会上新台阶,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校报是高校一个重要的宣传工具,但其重要性在高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相比,作为小报,校报的发展更是相形见绌。校报欲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求得发展,既要拓宽思路,遵循规律,还要增强读者意识,敞开大门办报,注意信息取舍。作为办报人员,在正视客观存在问题的同时,尤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党校校报要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不断提高校报的质量和水平与校报编辑人员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讲政治、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从编辑人员业务素质、职业造德素质等方面要不断得以提高,方能不断提高办报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校报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发挥高校校报的作用,高校报人必须更新办报观念,创新办报思路,促进办报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报现状与再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报是高校一个重要的宣传工具,但其重要在高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相比,作为小报,校报的发展更是相形见绌。校报欲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求得发展,既要拓展思路,遵循规律,还要增强读意识,敞开大门办报,注意信息取舍,作为办报人员,在正视客观存在问题的同时,尤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一些高校校报的内容背离了广大学生这个受众主体,其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能真正起到办报育人的作用。高校校报要确定以学生为主的受众定位而进行倾听学生、服务学生、塑造学生的办报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