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意拳名家郭云深(1820年~1900年),河北省深县东安庄人,又名峪生、润身。董海川先生为八卦掌开宗立派者,被清廷肃王爷招进官府,在京师“御国术馆”教谕,传授皇家护院的兵丁及八旗子弟们武艺。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技艺声名赫赫,威名华夏,但他仍不满足,还在学习形意拳的优点。已经名震大江南北的郭云深先生也自觉不足,随时注意吸取其它拳种的  相似文献   

2.
剑波 《精武》2006,(11):57-58
2.郭云深先生及所传主要弟子郭云深先生,直隶深县马庄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访名师,闻刘晓兰先生名气,便访至易州西陵,也拜孙亭立先生为师练八极拳,住在刘晓兰先生处,这样刘晓兰先生与郭云深先生成了八极拳门中的“谱兄弟”。孙亭立先生见郭云深学拳已成,便让他也去山西李老能那里学形意拳。郭云深到山西太谷以同乡之关系拜见李老能先生,说明来意。并将八极拳中的刚猛猴拳和梨花大枪演示给李老能先生看。李先生见郭云深所练手法灵速、气势严整而神气活  相似文献   

3.
体育盲点一二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所创。孙禄堂(1860~1933),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东任家疃村(今属望都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李奎元为师,实从郭云深(李之师)习形意拳,后从程廷华习八卦拳,并得太极名师郝为真所习太极真谛。禄堂公以毕生精力钻研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术,融会贯通,冶三家于一炉,独创了卓然自成一家的孙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4.
宋宝贵 《精武》2009,(10):15-17
在中华武林,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早已闻名遐迩,而作为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先生的得意弟子宋世荣先生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盘根冲空”与车毅斋先生的“游鼍化险”、刘奇兰先生的“腾龙搜骨”、郭云深先生的“连珠快崩”并称为形意拳四大绝技,因此四人被称作形意拳四大金刚。  相似文献   

5.
王芗斋先生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他少年时体弱多病,从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就学中锻炼刻苦,钻研认真,很受郭老先生赞许,因之深得教益,奠定了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我国拳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无敌手”而誉满武林。在他门下英才辈出,尤其是他亲自花费大量心血教导过的两个徒孙──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和“独步劈拳震山东”的马耀南先生,更为人们所称道。马耀南先生系河北省深县西马庄人,生于1875年,病逝于1945年2月。他是郭云深大师的乡亲。马先生8岁时即痛失父母双亲,恰逢在北京摄政王府授拳的郭大师回家探亲,遂将其收养,亲自向他传授形意拳技艺整十载。马先生身体条件好,理解能力强,加之勤学苦练,技艺猛进。在跟随郭大师学艺的最后一年,遇到一些要和郭大师切磋交流的武林高手,…  相似文献   

7.
潘世春 《武当》2014,(8):30-31
习练形意拳,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形意合一阶段。每个阶段的技术程度不同,锻炼重点也有所区别。已故形意拳家郭云深先生总结了习练形意拳的三步功夫,并对“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习做了精辟论述,成为近代形意拳习练者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尚氏形意拳是山东乐陵的尚云祥先师所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尚云祥,字霁亭,1864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市城南尚家村。他自幼习武,嗜武成性,是我国近代武术史上的三大形意拳名家之一。他先拜李存义先生为师,后得武术大家郭云深先生真传。他体弱瘦小,却以“大杆  相似文献   

9.
崩拳新解     
丁宁 《精武》2004,(10):14-15
崩拳是形意拳的看家拳,发力迅猛刚实,尤其是在"硬打硬进无遮拦"方面更具特色,因此颇受形意拳爱好者的喜爱。形意拳先辈在崩拳上造诣最深的是郭云深先生,号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其崩拳练得出神入化,无人能敌。后来郭云深前辈将其绝技传给尚云祥先生,经过尚云祥先生的深研苦练,又将崩拳绝技推进一步。崩拳往事真令人羡慕不已,今虽亦有不少刻苦磨砺者,但始终未能达到前辈的水平。原因有四:1.没有得到明师的指点;2.练拳不得要领;3.没有用"心"去练拳;4.没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我眼随尚派形意拳名师张世杰先生学了几年形意拳。虽是初入门,但我喜欢边练拳边思考,渐渐觉得形意拳不仅入门很快,而且博大精深,所以撰写此文引导初学者,使其早日踏入形意之门,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0.
在形意拳老谱中首先提出“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工夫,有三种练法”的是形意拳大家孙禄堂先生。在孙先生的著作《拳意述真》中,他是借用“郭云深先生云”而提出这一观点的,并给以定义解释,其实这是代表了他本人的观点,是他多年对形意拳技术的研练、资料的搜集、理论的学习,融合道家修炼理论而提出的,对形意拳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提高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王芗斋先生为近代名拳术家和拳术改革家。王芗斋原名王尼宝,又名王宇僧,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丙戍年)11月24日(农历10月27日)生于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7月12日病逝于天津市,享年78岁。先生幼年瘦弱,患喘病,八岁时为家中人送往邻村马庄的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的郭云深先生处学形意拳,直到十三岁时郭云深先生去世。此后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武当》2003,(12)
大成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由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1886-1963)于20世纪四十年代所创。王芗斋先生早年曾跟随形意名师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后又入少林寺随恒林上人习“少林心意把”,进湘研“桩功”,转淮南而学“健舞”……一生研习名拳甚多,尽得精华,与人较技,未有败绩,故晚年的芗老在传艺时把自己的拳法称为“大成拳”,意为集诸家拳法  相似文献   

13.
张金涛 《武当》2023,(1):27-28
<正>形意拳是中国的四大名拳之一,和少林拳、八卦掌、太极拳在武术界并驾齐驱。近代形意拳技击高手人才辈出,如“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云深先生、“单刀”李存义先生、“铁脚佛”尚云祥先生等。尚云祥先生从学于李存义先生,得郭云深先生衣钵,继承了郭先生的“半步崩拳”“大杆子”“丹田气打”三绝技,在河北派形意拳基础上悟而有化,其教授的形意拳源于河北派形意拳,而又不同于河北派和山西派的练法,被武术界尊称为“尚派形意拳”。民国初年,李存义先生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曾设下百天擂台,邀请天下英雄豪杰参加打擂,  相似文献   

14.
李瑞林 《精武》2006,(10):54-54
形意拳名家郭云深(1820年~1900年),河北省深县东安庄人,又名峪生、润身。“展”臂收徒申万林俗话讲“不打不成交”,郭云深与弟子申万林的相识,就是一个“不打不成交”的故事。郭云深、刘奇兰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结拜为兄弟后,郭云深任清宗室载淳等人的武师。二人闲暇时常去肃王府,与董海川小叙。  相似文献   

15.
剑波 《精武》2006,(10):55-55
弟子小薛拿来《精武》2006年第7期所载李瑞林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二)》一文让我看,文中讲李老能的八大弟子,涉及到刘晓兰、刘维山、郭云深、刘轮山、杨扶山、刘奇兰等几位形意门中的名家,其师承关系和学拳过程先后次序多有舛误。我想把我掌握的有关情况粗略地谈一下,与李瑞林先生商榷,也算是给形意拳史以及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充实一点内容,如果有什么错处,请先生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王玉芳 《精武》2003,(3):12-15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童旭东 《武当》2010,(10):32-34
一、巨星灿烂 孙禄堂,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人(今属望都县),生于1860年12月26日,逝于1933年12月16日。自幼嗜武,曾随李魁元、郭云深习形意拳,随程庭华习八卦拳,并得郝为真太极拳之传,曾游历大江南北,融通十数家武术门类,经其提纯升华,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即孙禄堂武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意拳曾名大成拳,是由王芗斋先生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王芗斋先生(1885—1963年),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人,名政和,字宇僧,别字尼宝,号芗斋,晚年自号矛盾老人。自幼8岁随我国拳学巨擘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因芗斋先生从小聪敏过人,又锻练刻苦,故很受郭老赞许,得其拳学真髓。正如三十年代出版的《国术名人录》中所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唯王芗斋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9.
车星辰 《武当》2008,(6):54-55
形意拳自清末“神拳”李能然(李洛能)在晋冀两地广传后,便分为山西、河北两大派系。山西派以车毅斋、宋世荣、宋世德为代表,河北派以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为代表。在山西派形意拳中,宋世荣、宋世德所创传的宋氏形意拳,以其内功精深、发劲独特、盘根冲空的独特魅力而雄秀拳界,享誉武林。  相似文献   

20.
孙禄堂先生是我国著名武术家。名福全,晚号涵斋,别号活猴、万能手。河北完县(今望都县)东任疃村人。他曾从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程廷华学八卦拳,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后来他以郝太极为基础,融会互合三家之精髓而创孙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均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誉。著述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