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救国家公园》是美国记者罗伯特·卡恩考察国家公园所发表的系列报道中结论部分的摘要,由于卡恩的系列报道“极其详尽、发人深省”,提出了当时别人没注意到的问题,对“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着深刻、长远的意义”,卡恩被授予一九六九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作者毕业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当时五十二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一九六八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派他到全国各公园考察。他跋涉两万英里,对全国的公园作了深入、详尽的调查,带回了调查结果及建议措施。这里推荐给读者的,虽然只是他的系列报道中结论部分的摘要,但却能从一斑而窥全豹,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3.
职业需要和兴趣使然,《新闻记者》是我案 头常备的杂志之一。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深感在目前报刊如林的格局中,要办出一本有自己独到品位、风格的刊物,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范围和读者对象的刊物,确也不易。可喜《新闻记者》从去年四月改版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很大拓展。 记得改版之前,《新闻记者》曾发有“致读者”书,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记者在杂志上唱主角”、“写记者,记者写,雅俗共赏”,这就有别于学院式的纯理论性刊物(这类刊物当然也很需要,这是分工所致,在此毫无贬衰之意)。我赞同这个定位,希望《新闻…  相似文献   

4.
说实在的,有关这起案件的采写,我已经很疲倦了。这是一次历时5个月的“漫长”的采访,从今年5月初至9月下旬,断断续续的,我始终关注着和追随着这起上海地区最大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审理进程。从第一篇《千里追踪假“力士”》,到此案审结判决后写的思考性文字3篇,在本报一共发了4篇报道,另在《人民警察》杂志上刊发的题为《告急:救救名牌》的16000字的长篇通讯里,假“力士”占了5000字篇幅。这就是我采写“力士”香皂假冒案的全部成果。如今,一审判决已经宣告此案降下帷幕,我那断断续续的采写已经划上句号。但当我应《新闻记者》杂志之约,撰写此文时,不得不将已经封存的采访笔记及刊发的文字翻将出来,追忆采访此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有新闻的地方‘我’在场。”这是记者的心中所想。也是从事十年电视新闻报道的笔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对于这个“我”在场,笔者个人认为它应当是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美国电视界认为,新闻记者就应当站在观众的身边,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就应该站在新闻现场,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当然,由于我国的电视新闻起步较晚,报道形式也受题材和内容的限制,现场报道采用的频率和具备的水平还很有限。但近几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随着央视《焦点访谈》,《直播中国》,《新闻调查》等栏目的相继出现和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7.
我多次在一些报刊上看到文章和报道,称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如最近某报报道宣传系统招聘,在头版就作出标题:《3000学子竞聘“无冕之王”》;有的记者为民呼吁,沟通市领导解决了一个问题,在副刊写文章,题为《“无冕之王”的权力》;有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书名就是:《“无冕之王”》、《无冕女王》……新闻记者果真是“无冕之王”吗?非也。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欺人之谈。据《新闻学大辞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无冕之王”的解释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蒋孙万的名字,人们或许并不陌生。前些年,上海台的新闻节目里,时常出现周末录音特写的栏目,而这个栏目又往往同蒋孙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两年他负责中央台轮回节目编采)。那同采访对象娓娓动听的交谈,那别具匠心的音响组接,有时会给人以报纸专栏作家的联想。现在,蒋孙万正坐在我的面前。他头发全白,但脸膛红润,上身穿着一件宽松的粗绒线套衫,显得精神。我很想借这次“记者采访记者”的机会,系统地听一次他关于录音报道的经验谈。我们虽然共事多年,但这样的交谈还是头一回。因此,我感谢《新闻记者》杂志的编辑,给我出了《蒋孙万和他的录音报道》这个题目。“录音报道是新闻广播的一个优势”“你还记得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打破世界记录的现场报道吗?”蒋孙万以他的职业习惯,主动向我提问。而且,话题一开,他就眉飞色舞:“在那激动人心的一瞬间,观  相似文献   

9.
记者,记者     
吴元栋同志打电话来约稿,他说我很久没有为《新 闻记者》写文章了。看来此债是非还不可了。 我这个人,对于“新闻记者”这四个字,情有独钟。我1932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93年奉命离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60多年。记得1938年我们在汉口办的刊物,也叫《新闻记者》,那四个字,还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手笔。往事历历,怎么可以不写文章呢, 但现在写文章确也很难。前不久,报上多了江西乐平一个摄影记者和浙江富阳一个记者被“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名叫《新闻记者》的刊物,是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的,但一问,编辑部却给…  相似文献   

10.
1938年4月1日,中国青年记者新闻学会(以下简称“青记”)会刊《新闻记者》在武汉创刊(“青记”的《新闻记者》与现在的《新闻记者》杂志没有关系)。而后,由于“青记”总会被查封,《新闻记者》在1941年1月出完最后一期后停刊。虽然《新闻记者》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贡献远不止民国时期的新闻业,为中国整个新闻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通过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对《新闻记者》的文稿进行研读,对《新闻记者》中的新闻理论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每月一期的《新闻记者》,由老山前线的军工冒着越军的炮火,越过雷区,送到前沿阵地官兵的手中。每次杂志一到,立即被前线“土记者”、“战地诗人”抢夺一空。为什么《新闻记者》如此受到前线指战员的欢迎呢?最近,我带着近几期《新闻记者》到前沿阵地,猫耳洞内,征求意见。教导员王贵利告诉我,战争孕育  相似文献   

12.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14.
视角 《艺术家》杂志去年第4期刊登了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访谈。白岩松认为,在如今这个“平民时代”,新闻记者不能去仰视“高官”,俯视百姓。他尖锐地提出了记者的“视角”问题,强调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16.
我与《军事记者》结缘,那是2004年10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铁路京广线上拾得一张半新不旧的《中国国防报》,打开一看,在这张报纸四版的最下方,我发现了“欢迎订阅《军事记者》”的广告。随后往下看广告内容,方知这本杂志是“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新闻知识荟萃的园地,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啊!这是我多么渴望、理想的一本好杂志。如获至宝的我,顿时感到莫大欢喜。接下来再看书的刊号82-204,全国各地邮局均有订阅,这下我高兴极了。为不忘杂志的刊号,我当即将征订启事用剪刀沿黑框线条剪下,塞进了我随身携带的笔记…  相似文献   

17.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  相似文献   

19.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西方不少新闻记者或新闻学者喜欢把新闻报道与戏剧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记者休·A·马利根回忆他当学生时,教授对他的作文的批语就是“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经过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之后,马利根说:“我认为这两句话在写作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报纸新闻的写作方面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