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困难重重的诗词教学,笔者以为必须树立五种观念,这五种观念也可以说是诗词教学必须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这五种观念是:整体观、感情观、诵读观、技法观、修辞观。下面笔者分别对这五种观念一一论之。 一、必须明确该诗和诗人在诗史上的地位及作用和该诗与诗人的关系及影响,笔者把这一点称为诗词教学的整体观。一首诗或词相对于诗词之河来说,不过是一滴水,但进行这首诗或词的教学必须明了这首诗或词在诗史上,在诗人的整体创作中所占的位置,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不至于仅把这首诗或词当作一滴水,而是把它看作诗词之河的一滴水,以其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教学境界。例如《雨巷》这首现代诗,相对于戴望舒来说,既是诗人的成  相似文献   

2.
黎玉伟 《课外阅读》2011,(12):310-311
我走进课堂听的两节高中新课改调研课教学案例:一节课是比较鉴赏《蜀相》与《书愤》,教学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教学结果课堂沉闷;另一节课是苏东坡词鉴赏。在课堂中对了解《定风波》的问题提了三个: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3.
周烽 《语文知识》2016,(21):56-57
《江村》是杜甫晚年的诗词作品,它反映了诗人安宁的情绪,也夹杂着诗人济世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本文以《江村》的教学为切入点,就如何实施群诗阅读、整合历史史实与真实事件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一、多元整合,群诗阅读古诗的鉴赏不能仅从一首诗着手,而是应该通过比较,让学生在群诗之中把握诗眼、感受诗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整体风格,在诗词的相互映衬之中步入文学氛围。  相似文献   

4.
威廉·莎士比亚与兰斯特·休斯两位诗人既处于不同时代又位于不同国度,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他们的作品《十四行诗第一百四十八首》与《自由列车》之间的不同之处亦显而易见。但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这为两首诗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笔者从叙述视角、背景、主题、人物、思路发展、基调、结构与韵律等方面比较和对比两首诗,研究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两首诗进行深一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诗人毛泽东相当讲究诗词的意味与创作手法。他号人谈诗词时不是提到“主题虽好,诗意无多”(《致胡乔木》,1959年9月7日)、“再则诗味不多,没什么特色”(《致臧克家》,1957年1月12日),就是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致陈毅》,1965年7月21日)。下面摘引《致陈毅》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6.
贬谪诗摭谈     
贬谪诗顾名思义就是被贬谪的人写的诗,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诗人的身份。2013年江苏高考考了唐庚的贬谪诗《醉眠》,学生觉得好陌生。此前,学生只在中学课本读过东坡的贬谪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所了解的只是东坡先生豪放的词风和旷达的心境,而对于素有“小东坡”之称的唐庚却一无所知。其实,学生面对考题的这种陌生与茫然更多的源于平时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的不够。在平时的阅读鉴赏中,我们要进行专题性阅读,善于总结整理同一类题材的诗词中共通的因素,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知一通百的效果。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品读鉴赏“贬谪诗”。  相似文献   

7.
<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瑰宝,短小精练,词藻灵动,意境深远,情感丰沛,既凝聚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更代表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研读古诗词,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写作能力及良好语感的重要路径。在教学中,诗是情感与文学的交响乐,是开启思考的一把钥匙,教师可以通过读诗,让学生感受诗之意境美;通过赏诗,让学生体悟诗之情感美;通过写诗,让学生探寻诗之灵魂美,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润泽学生心灵。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它们被安排在了一课。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在教学中,我根据两首诗的特点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惜别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  相似文献   

9.
《再别康桥》这首诗饱含青春时期对美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意象清新,意境秀美,形式整齐,结构严谨,音节和谐。教学中教师实施诵读法,诵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绪节奏;品读环节,要求学生找出意象,对意象进行描绘,进入意境,欣赏康桥秀美风光;情读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研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诵读技巧并体悟诗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正>[案例描述]以《望月怀远》这首诗词鉴赏课为案例,谈诗词教学的细读细说见张力。课题:《望月怀远》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课时:1提供者:孙霞单位:南京五中一、教学内容分析选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唐代张九龄的名篇,为望月怀思之作。诗作较为浅显,但略有可琢磨之处。学习该诗有利于学生锻炼诗词语言表达的细腻处,品味诗人情感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11.
洪本光 《文教资料》2010,(23):63-65
本文主要从结合诗人生平,了解写作背景,注意诗作题目;反复诵读,推敲词句,找准诗眼;抓住作品意象,领会诗词意境;理顺诗词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生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把握诗的修辞,领会诗人情感六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通过涵泳诵读,比较两首诗歌的创作手法及表达效果。2.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及原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蕴含着历代先贤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志趣,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会被感动。近期,校电视台《中华好诗词我来讲》栏目想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诗词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要求 本单元要求从诗歌谣言入手,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欣赏诗歌,第一要朗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较完美地传达诗的思想感情,反复朗诵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理解和鉴赏的过程;第二要用心灵去感受。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其间的,要深刻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 《诗词二首》要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作品,同样以“雪”为题材,意境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  相似文献   

14.
唐代贬谪山水田园诗是贬谪诗人在极度困厄中焕发出来的悲剧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在创作主题上以思乡望返和抒发悲愤情感为主,喜欢通过岭南意象表达激烈的情感,悲剧意识浓厚,对贬地的审美态度从排斥到逐渐接受。这种艺术特征是受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历史地理环境和心理结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毛泽东诗人毛泽东相当讲究诗词的意味与创作手法。他与人谈诗词时不是提到“主题虽好,诗意无多”(《致胡乔木》,1959年9月7日)、“再则诗味不多,没什么特色”(《致臧克家》,1957年1月12日),就是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致陈毅》,1965年7月21日)。下面摘引《致陈毅》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事物的意象。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境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以《夜宿山寺》为例,谈谈笔...  相似文献   

17.
文本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研读文本是教师的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新课改倡导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经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态度、价值观等。这种模式就要求教师细心研读本。研读不单单是读一下文章、看一下教参那么简单,而是要对文本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8,(1):35-38
以诗人伊迪斯·西特韦尔写于二战后期的《欧律狄刻》这首诗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方面探析其诗歌的神话情节。首先,从该作品的拟题方面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神话主题;其次,从该作品的内容方面分析诗人伊迪斯·西特韦尔是如何运用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和神的象征物来体现神话情愫主题。对于诗人伊迪斯·西特韦尔作品《欧律狄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希腊罗马神话如何对伊迪斯·西特韦尔创作方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还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在《冰心诗四首》之二——《纸船》一诗里,诗人选择"纸船"这一简单意象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简单,但是我们能引领学生在揣摩具体细节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领悟诗人的深刻情怀,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的丰富、哲理的启迪和潜能的诱发。  相似文献   

2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讽刺的对象不是张守,而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陀罗。这可从此诗的主题、从高创作此首诗的前后一段时间高适对张守的态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