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婷 《考试周刊》2010,(17):163-164
2009年11月我听了某校两位教师的信息技术公开课,其中第一位教师为上岗第二年教师,开课内容为《理解动态HTML》,基本流程如下: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内容,简单提问后引入主题;新课讲解:先讲解基本概念,接着演示操作,解释重点难点,学生仿照教师的操作完成类似任务,然后教师集中讲解任务中的难点: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接下来上课的教师为上岗多年的老教师,上课内容为(CSS样式表》,上课流程与前一位教师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情感的摇篮,音乐课更是一门传递美的课程。为充分体现音乐课特点,挖掘音乐课的内涵,本文从美的环境,让孩子向往音乐;美的教师,让孩子亲近音乐;美的教学,让学生体验音乐和美的欣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真正把音乐之美带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彭华清 《教师》2010,(31):73-74
我到一所小学听了几节公开课.为其中两位教师精彩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而叫好。 案例一:某教师教学《向往奥运》(人教版)这一课,让学生朗读“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段话时,部分学生将“体味”一词读成了“体会”.  相似文献   

4.
张寿凤 《语文天地》2013,(14):19-20
最近,李凤老师给我们做了一节素课——《我的母亲》。素课是清新自然、没有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素课仿佛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健康、绿色的营养餐,令人有所回味。  相似文献   

5.
我到一所小学听了几节公开课,为其中两位教师精彩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而叫好. 案例一:某教师教学<向往奥运>(人教版)这一课,让学生朗读"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段话时,部分学生将"体味"一词读成了"体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提到的“朴素美”并不只是单一的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创作者内心最自然真实毒情色彩的抒发。具体到书法领域,早期甲骨文字所蕴含的古拙质朴的美正是“朴素美”的集中体现。而延伸到后来的一些经典名帖,除了本身的书写技巧外其中蕴含的自然朴素之美也展现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书法的“朴素性”在艺术美学领域内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被"新"字紧紧地包围着,新课程、新课堂、新理念,音乐课堂上新的花样层出不穷,尤其是音乐课上新的教学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等灵活开放的空间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  相似文献   

8.
洪方煜 《学语文》2024,(2):46-49
较之以前的课程,新课程在情境、整合、任务、探究、展示五个方面显示了它的“新”,但当下的课堂教学对这五方面的理解却有不少偏颇与片面之处,如情境太假太滥;整合缺少关联,支离破碎;任务与问题不分,过于注重预设;探究任务难度太高太低,或太空洞;展示内容缺少思维含量等。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展开思考,从传统、本质、个性三个层面完成对新课程的完善与补充,使之更好地服务课堂,服务学生。  相似文献   

9.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考;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  相似文献   

10.
笔曾听过两节初中生物课,同是“遗传和变异”一课的课前引言环节。其中一节是:教师将事先精心收集的许多有关基因工程领域的信息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并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给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这些知识与信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为这一章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玉萍 《四川教育》2007,(11):46-46
最近拜读了一位日本教育专家的文章——《悄悄的革命》,文中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他提出,公开课应上成普通的常规课,"只有这样的展示才是真正地在传达课堂教学的真实信息。"的确,很多大师"素面"走上讲台,留下的精彩却远远胜过"包装精致"的诸多华丽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经到一所小学听过两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感触颇深.如何让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成呢?创造互动的对话氛围,让教学“动”起来;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活”起来;实施多元解读文本,让学生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释由《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学思想引发的思考残缺是一种美,但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残缺美是有前提的1.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2.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3.残缺美不能伤整体.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释由《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学思想引发的思考:残缺是一种美,但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残缺美是有前提的:1.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2.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3.残缺美不能伤整体。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  相似文献   

15.
黄张东 《考试周刊》2013,(55):175-175
<正>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的思维只要跟着老师转,维持好课堂纪律,好像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面对小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尤其是上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身天真活泼的个性展现出来,不能让其受到压抑。课改新理念为教学注入了新的养分,增添了活力。但怎样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应试教育及功利化教育,而是提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需求,更加趋向于认同回归现代教育的生命本质,即强调尊重生命特性,欣赏和发现生命的美好,自我欣赏、鼓励,进而提升内心的修养及力量,而艺术教育就是最有效的载体之一。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它调动了人对生命的欣赏和期待,从而挖掘人的潜能,使人成为更加完美合理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易俊 《教师》2012,(7):103-103
灵活开放的科学课堂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展示而展示,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性,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在这些课堂上,教师对"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对于"热闹"  相似文献   

18.
"预设和生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乡愁》《钱塘湖春行》两节公开课例,谈谈笔者对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音乐表现美,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的音乐是美的,和谐的音乐课也是美的。构建和谐的课堂应当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生本"课堂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生本"课堂走向高效,离不开教师作用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旧知需要教师设置问题去唤醒;学生的探索需要教师引领到关键处放手;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引导走向深入。数学教学唯有主导、主体相结合,才能让教与学共同演绎出和谐、奋进的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