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佛经翻译开创了中国翻译实践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的译者提出了诸多含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译学概念,比如文质、语趣、义理。其中,文质说是一组核心概念,贯穿佛经翻译的始终,文派与质派就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论战。合理科学地认识这对概念,对于了解佛经翻译史、了解中国传统译论都是大有裨益的。文章首先探讨了文派质派译论的来源,然后详细分析两派思想在佛经翻译的不同时期如何由文质之争走向文质之和,最后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促成因素。  相似文献   

3.
戚玉晶 《考试周刊》2015,(46):12-13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历史悠久,硕果累累。自佛经翻译时期始至五四运动前后,译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其中不乏精彩论述,如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等时至今日仍具生命力,为广大译者所推崇。本文主要以时间为序,简要地对这一时期内较有价值的翻译理论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4.
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到建国以后的现代翻译,我国翻译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涌入中国。本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对我国传统译论应当继承和更新;对于西方译论,要借鉴吸收,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译场和佛经翻译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的发展将佛经翻译活动推向了顶峰,此时出现了大量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官方译场,这些译场在为翻译提供场所的同时,也成为了外交的一部分。本文对隋唐时期重要的译场和佛经译者进行梳理,并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不同译场中佛经翻译的发展状况,以及译场和外交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的文、质是异化、归化的雏形 ,异化、归化是文、质的延续与发展。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考察 ,古代佛经翻译呈现出一条在二者间来回探求最终于辨证统一处达到顶峰的路线 ,其中异化与归化各得其所 ,表现在翻译文化史上都有积极的贡献。现代译论与古代译论有共通之处 ,前者可以丰富后者 ,后者可以进行现代转化 ;借助现代译论可以梳理古代译论中含混的线索 ,进而在重新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发现后者对今天翻译研究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佛经译场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古代佛经译场在合作翻译形式、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佛经译场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应当成为翻译研究的内容之一,应当受到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9.
论佛经翻译的译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场译经是我国近千年佛经翻译的主要形式,在佛经翻译事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译场译经使佛教经典得以保存,增进了信众对佛经义理的理解,涌现并培养出了大批翻译人才,促进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汉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